无锡新传媒
首页 > 观山路 > 热点·评 > 正文

借力技术手段,让考古走向大众

2023

06/08

15:36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为迎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首次通过线上直播实验室考古方式,开展公众考古实践教育。体质人类学、岩石矿物学、微生物学、微痕分析和科技考古等方面的专家,多角度、专业化提取墓葬内的各种信息,这是第一次对马家浜时期的墓葬开展实验室考古,第一次在考古发掘现场多学科专家合作参与史前考古科研样品的提取,第一次有微生物专家参与史前考古现场的取样研究。

  以实验室考古探源的形式,让人们走近文物、感知历史,让这场开“考古盲盒”的直播活动成为一堂生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现场体验课。难怪两个小时超过310万人次观看线上直播。#无锡开启6000年盲盒#微博话题位居同城热搜榜第一,阅读量超32万。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大众对这次直播的关注度和其影响力。

  传统的考古都是在野外清理墓葬,会受到露天条件影响,比如连绵的雨季和漫长的严冬。受到早期技术条件不成熟和挖掘地安全等因素,考古现场一般都秘不示人,一直给人以神秘莫测的感觉。大众认为考古挖到的东西有较高经济价值才是好东西,但实际上有的东西本身所蕴含的历史讯息才是考古学者所珍视的。

  此次实验室考古直播对大众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比如考古除了“挖宝”外,还可以就体质人类学、岩石矿物学、微生物学、微痕分析和科技考古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专家们从多角度、专业化提取墓葬内的各种信息,从而更全面地“揭秘”最早一批“无锡人”的生存状态。甚至可以得出一些有意思的结论,比如他们是否是无锡的“土著”,当时以肉食为主还是以素食为主,那时的环境、埋葬季节等等。

  此次“开盲盒”新考古,不少网友认为,这种直播形式展现了真实的考古场景,使大家在互动中了解了很多考古和文物保护专业知识,对探索无锡地域文明,开展公众考古教育具有积极意义,是一次十分成功的科普教育活动。

  接下来如何利用好这次直播的热度持续做好文化宣传和考古科普工作还是有很多可以努力的地方。首先,在今后的直播中可以利用无人机航拍技术传输考古现场原貌、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和全息投影技术等来还原当时先民们的日常生活。让直播的内容有更多视觉呈现的手段,以艺术可视化手段不断创新直播内容和形式。

  其次,适时邀请或组织符合一定条件的市民和文博爱好者到考古现场体验学习,由考古工地项目负责人介绍考古工作流程、研究意义以及该遗址发掘缘由等,然后在考古队员的引领下亲身体验考古勘探、发掘工作,辨识无锡新石器至春秋时期陶器、石器的标本。通过亲身的考古体验和触摸器物残片,让大众对考古和文物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真正做到沉浸式体验考古。

  最后,呼吁更多的考古专业人士通过公众号、微博、B站等新媒体渠道,多举办考古类的线上和线下讲座,或是在喜马拉雅APP上开考古通识课等方式提高公众对考古的认识,让大家从不了解到感兴趣再到不断探索。将“小众考古”变成“大众考古”,使更多人了解考古、熟悉考古、走近考古、感受考古、领悟考古。

  习近平总书记在前不久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百万年的人类起源史和上万年的人类史前文明史,主要依靠考古成果来建构。即使是有文字记载以后的文明史,也需要通过考古工作来参考、印证、丰富、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可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这些都是文博和考古人努力的动力和方向!

  (陆 晟:无锡博物院)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