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生资讯 > 正文

阿炳诞辰130周年纪念会召开 今天,如何弘扬阿炳文化?

2023

02/24

09:27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他被誉为中华民乐的奇才,他的音乐要“跪着听”。近日,民间音乐家华彦钧诞辰130周年纪念会暨无锡市东亭合星艺术团成立20周年大会在阿炳的老家无锡东亭举行。阿炳是无锡的,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充分论证阿炳的艺术成就,呼吁对名人文化的保护和认识,应提到更高位置,同时为盘活名人资源、擦亮城市名片出谋划策。

  一袭旧衣,一副墨镜,身背二胡走街串巷,挥手一拉便是人间沧桑。这是民间音乐家、人称“瞎子阿炳”的华彦钧留给世人的形象。阿炳饱受磨难的人生际遇和他达到的艺术成就,形成了强烈反差,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围绕阿炳的研讨一直在进行。”组织此次纪念会的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会长吴仁山表示,阿炳留下的《二泉映月》《听松》等二胡名曲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精华,名扬中华,声震世界。阿炳音乐的成功、阿炳艺术的流传,与他个人成长经历的特殊性、当时客观的社会环境有关,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特点。因此,近年来,阿炳文化的研究呈现出立体的、系统化的趋势,推动着当代民乐的发展。

  “说新闻”是阿炳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无锡城里的绝艺。阿炳研究专家钱铁民深入研究过阿炳的说唱艺术。他介绍,根据当天发生的新闻,阿炳能编成四字或七字上下句,还用无锡话押韵,句句有情,声声出彩。由于阿炳一直在街头行走,接触的人多,所以他的消息还算灵通。这些消息也就成了他“说新闻”“唱新闻”的素材。阿炳“说新闻”,敢于针砭时弊,抨击社会黑暗,又是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再加上一把二胡拉得出神入化,因此深受百姓喜爱。钱铁民提出,在无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艺活动来演绎和发展阿炳的艺术,而阿炳的说唱艺术,即便到了今天,也十分新潮。

  阿炳和他的音乐是无锡文化名片。近年来,无锡努力擦亮这张文化名片。“今天,我们该如何弘扬阿炳文化?”东亭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校长沈振伟注意到,在2022版无锡城市形象宣传片中,阿炳出现了两次,“一次是著名二胡演奏家邓建栋在阿炳雕塑和惠山二泉边拉二胡;一次是在介绍无锡名人时,仰望星空,阿炳的名字也在其中,并处在中间位置”。在沈振伟看来,阿炳的故乡有责任、有义务发掘阿炳文化,弘扬阿炳艺术。他提议,在东亭实验小学开办“阿炳少儿艺术学校”的基础上,地方可以培育群众性的二胡乐队,开展面向基层的艺术培训,同时,用好阿炳故居、阿炳祖居等实物载体。

  很多人只知道位于无锡城中崇安寺景区的阿炳故居,其实,在阿炳的老家锡山区东亭,还有一座阿炳祖居,阿炳儿时曾在此生活。如今,重新修缮的阿炳祖居,已成为当地一处重要的人文景点。祖居前,建起了阿炳音乐广场,东亭合星艺术团在此办起了“阿炳小舞台”。艺术团在团长张爱芬的带领下,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些年,张爱芬致力于阿炳祖居的保护与阿炳文化的传播。今年初,莱顿大学在读博士张弛先后两次到访无锡东亭阿炳祖居收集资料,均得到张爱芬的认真接待。“她的博士课题就是围绕阿炳文化展开的,我为她讲解,送她资料,还帮她联系了阿炳研究专家,她深表感谢。”张爱芬说。

  缅怀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传承发展才是对名人文化最好的纪念。在锡山区文联主席李峰看来,阿炳是中国民乐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也是无锡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阿炳的音乐成为岁月的经典,阿炳文化也早已走向了世界,作为阿炳的故乡,将进一步厚植文化品牌,整合资源力量,更加努力地讲好阿炳故事,传播好阿炳文化。

  (张月)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