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今日看点 > 正文

【乡村振兴】向美而行 因美而兴 无锡开启新时代鱼米之乡蝶变路径

2022

09/22

15:03

来源

无锡博报

分享

  金秋最美丰收时,乡村振兴展新颜。9月21日,“庆丰收 迎盛会”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苏重点活动在无锡市宜兴西渚镇白塔村隆重开幕。

  节日中的白塔村现场一片欢腾,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活动现场不仅有“苏韵乡情”乡村休闲游宜兴精品线路展、第十六届无锡现代农业博览会“秋之丰收季”集市展和白塔小镇客厅党建文化展等成果展,还有来自全市各地的名特优农产品组成的丰收集市,以及留青竹刻、精微绣等非遗产品互动。线上的品牌农产品直播间,茶叶、脚踏糕、锅巴等地产农产品的推介更是吸引了众多市民群众的关注和参与,让这场丰收盛会更接地气、有人气、更洋气。

  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全国首部乡村建设美学导则发布。作为促进无锡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份指导性文献,《无锡市乡村建设美学导则》立足无锡乡村的资源禀赋,统筹规划自然生态、人居环境、经济发展和乡风文明之间的关系,提出打造基于生态美学、聚落美学、美学经济和乡村美育四项核心要素的“乡村美学”,以美丽生态打底、以美好聚落塑形、以美学经济赋能、以乡村美育铸魂,通过构建乡村美学场域,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乡村是中国的根脉,建好美丽乡村,才有美丽中国。在党和国家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下,乡村建设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图片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考察时曾提出:“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为贯彻乡村振兴的重大部署,回应总书记的殷切期待,无锡市农业农村局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编制《无锡市乡村建设美学导则》。

  课题组负责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冬江介绍,《导则》是乡村建设领域的一项创新性、实验性工作,旨在以美为名片,吸引各项社会资源和各类人才流向农业农村,将认同乡村独特魅力和发展潜力的人凝聚到一起,构建乡村美学共同体,让所有心向田园的人获得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希望通过《导则》的编制,充分调动无锡广大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村民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美丽乡村。”

  近年来,无锡市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连续两年在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位列设区市综合排名第一等次,促进乡村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强村富民帮促等工作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成功获批创建首批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美丽乡村重点县建设等国家级试点,2021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62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78,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超1000万元,均在全国位居前列。

  如今,走在无锡的乡村田间,处处可见“一户一景一新韵”的欣欣向荣之景,越来越多拥有高超娴熟技能、精雕细琢理念的农民工匠用“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无锡还在品牌建设上出真招,以品牌强农助力农业增收、农民增收,近年来培育了一大批高知名度、高美誉度、高复购率的“锡”字号农产品品牌,如宜兴红茶、宜兴大闸蟹、葱油饼等,充分展现了“鱼米之乡”新风采。

图片

  本次农民丰收节江苏重点活动不仅是对无锡市农业农村发展成效、乡村振兴成就的全方位展现,更有力推动向“美”而行、因“美”而兴的美好愿景向幸福实景转化。当艺术融入乡村,无锡正在用“美”的力量,助力乡村建设进入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发展的新阶段。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