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吴地习俗 > 正文

有趣的无锡过年风俗

2022

02/08

09:41

来源

无锡新传媒网

分享

  “生于斯,长于斯”,故乡给予我们生命,故乡的风俗文化给予我们丰富的营养。回想起来,每个人往往都会留恋童年时代卖货郎那韵味深远的一声吆喝,留恋村间那趣味横生的一场乡戏,留恋过节时那啪啦作响的一串鞭炮,留恋母亲那亲手烹饪的年糕……风俗作为一种文化,像血液一样注入了我们的身体,不需要注意它的流动,却又无处不在,维系着我们的生活纽带。

  在中国,过年是每个家庭的一件大事,过年风俗礼仪也是最重的节俗。那么无锡传统的过年风俗是怎样的呢?

  首先无锡人进入过年的状态总体来说比较早。在中国北方地区,往往是从小年即腊月二十三开始逐步进入过年状态,但在江南一带,小年一般要晚一天,即腊月二十四。无锡的年节状态从农历腊月十七、十八就开始了,此日起,家中女眷就在家里用鸡毛掸子和扫帚掸上掸下打扫了一遍。在吴语地区,流传着“十七十八,越掸越发”的俗语。钱钟书父亲、著名民俗学家钱基博在《无锡风俗志》就写道:“十七、十八两日厥为除旧布新之始事。”

  每年立春,无锡都会举办打春活动。在今东门亭子桥附近旧时有一先农坛,每年立春前一日,无锡知县便率众排出仪仗,在先农坛举行隆重的鞭春牛迎春礼,作为春耕开始的标志。最早的鞭春牛用的是真牛,后改为土牛,到了清末又改用纸牛,用竹子做骨架,外糊以彩纸。礼仪开始后,人们以五谷抛向牛身,同时各执纸鞭,鞭打春牛。直到1938年,无锡县知亊秦亮工还主持了最后一次打春活动。今亭子桥东堍不远处,仍有一组鞭春牛的雕塑,体现了无锡人对来年收获的美好祝愿。打春的打,是打掉冬天的懒惰,不仅打牛,还打孩子。立春这天,长辈会对小辈说:“今天是立春,要打两记。”随即轻轻打几下,或是拍着头说“长长长!”,或是拍着背部:“要醒醒啦!”无非讨个口彩,让孩子快快成长,戒懒戒惰。

  到了腊月二十四这日,无锡普遍还有祭灶活动,即祭祀灶王爷这个家神,也就是俗称的送灶。无锡的祭灶在过去也有很讲究,官员是二十三祭祀,商人是二十四,娱乐场所是二十五,底层百姓则是二十六,显示了在过去重农轻商的社会中,无锡工商业的地位要比其他地方更高。祭祀灶王爷时一般会使用麦芽糖做的糖元宝,或是用红糖糯米做的玛瑙团子、糖饼,之所以用糖,体现了古代无锡人的隐私权意识,希望用糖黏住灶王爷嘴,不让他泄露每家每户的家长里短。无锡城里人还会在祭灶时把稻草剪成一段段放在盘子里,旁边放一杯水,这个是给灶王爷喂马饮马之用的,灶王神所骑之马就是蟑螂。

  除夕这天除了大家熟知的祭祖、蒸年糕、吃年夜饭等流传至今的活动,还曾有两个独特的习俗。其一是旧时父母都喜欢给孩子找个寄父寄母,当个寄名孩子,常常让孩子住到寄父母家吃年夜饭,守岁,希望用这种方式来保平安。另一个无锡独有的活动,就是明代以前,父母会在除夕黄昏时让孩子拿着灯笼、带着熟鸡蛋,去街上绕一圈,边走边剥鸡蛋吃,嘴里还要说“卖懒去,买勤来”,这叫作“卖懒”,认为这样孩子会把懒蛋卖掉,变得聪明勤奋。这种活动其实是古代江南地区流行的“卖痴呆”活动在无锡的一个变种,从宋朝开始在苏州,就出现了这样的儿童游戏,著名诗人范成大还写了首《卖痴呆词》。

  从这一风俗也能看出无锡人历来非常注重讨口彩,除夕夜里会有很多讨口彩的菜,比如解晦气的辣芥菜、祈丰年的年萝卜、像元宝一样的蛋饺等等。到了年初一,无锡人还会喝橄榄茶,把橄榄称为元宝,并且会吃寓意团圆高升的年糕丝圆子汤。此外,还不许吃泡饭和粥,现在一般认为吃这些东西会穷一年,其实以前是出门不被雨淋、庄稼不遭涝灾的寓意。年初一的禁忌也很多,比如禁止批评孩子、禁止扫地以防把财气扫掉等等。无锡人给老人祝寿也会在春节期间进行,而不是在老人生日举办。年初一晚上,大人还会让孩子早点睡觉,孩子如果不睡,就会告诉他早点睡着晚上可以看老鼠做亲。这个风俗其实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大意是说一群老鼠变作人在家里的碗柜或院子里娶亲。在无锡,这个故事的版本演化为老鼠是偷吃了仙草才会变成这样,并被记载在地方志《锡金识小录里》里,叫作《鼠食仙草》。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