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生资讯 > 正文

城市文化空间打造“无锡腔调” 锡剧艺术中心成“省示范”

2022

01/28

10:12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锡剧艺术中心。

  近日,江苏省首批示范小剧场结果公布,刚“开门迎客”的锡剧艺术中心赫然在列。临近过年,前往小剧场预定春节演出的市民络绎不绝,各类文化场馆亦是人气爆棚,听戏、看剧、逛书店……随处可见的文化空间,让留锡过年的市民选择颇多;这几年,无锡城市文化空间的创新再造,也给越来越多人带来幸福感。

  城市文化空间带动人气

  城市文化空间,总会勾起生活于此的市民对这座城市的美学记忆。过去几年来,长三角地区涌现出一批“网红”公共文化空间。如上海浦东的朵云书院旗舰店、浙江嘉兴的陶仓艺术中心,都在细微处丰富着城市文化生态,令人耳目一新。在无锡,老钟楼图书馆、钟书阁书店、运河边的水乡民宿、运河外滩艺术中心、无锡大剧院、锡剧艺术中心等,总能被提起,它们以风格迥异的巧思装点着城市的文化空间。

  一年时间,无锡打造城市文化空间的“成绩单”十分漂亮。去年,江苏省文旅厅公布了2021年度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无锡市图书馆地铁分馆、梁溪区非遗传承基地、锡山区东港镇城市书房、江阴市文化馆、宜兴市吴冠中艺术馆等19处公共文化空间上榜,其中包含文化场馆、阅读空间、艺术空间等多种形态,遍布城乡。随后,在无锡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打造100个城市文化新空间”被明确提及。近日,江苏省首批示范小剧场竞争中,锡剧艺术中心颇为争气。2021年长三角及全国部分城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上,无锡选手也取得好成绩。

  无锡市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人们追求美好文化生活的今天,公共文化服务范围逐步扩大、品质不断提升,逛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逐渐成为一些地区的新风尚。随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多样文化需求全面迸发,城市文化空间“美不美”“好不好”,直接决定人气“热不热”“旺不旺”。

  嵌进市民日常生活

  “我上周才来锡剧艺术中心看演出,这个地方是周边老居民的回忆,现在重新启用,我们别提多开心了。”老刘是锡剧迷,对无锡老物件充满了感情。他告诉记者,文化空间这种新词自己不懂,就知道又有约老伙伴们聚会的新地方了。

  老钟楼图书馆一直是锡城文化味最浓的地方,一到节假日,馆内的活动总能吸引小朋友的关注。“无锡百年钟楼,早已不仅是无锡人心中的标志性建筑,更是无锡这座城市的文脉和骄傲,这样的文化空间,我们愿意带着孩子常来。”市民张艺说。

  一个成功的城市文化空间,需要嵌入人们日常生活中去,而不是简单地做形式上的锦上添花,它根本的功能还是“服务于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在新春佳节,格外受青睐。“一放假,到处都是‘人从众’,社区图书馆环境很好,看看书、写点东西,很安静,也很方便。”家住华庄街道万欣社区的刘女士,准备春节假期带着女儿在家门口新开的图书馆一起“度假”。这是无锡市图书馆与社区共建的万欣社区分馆,先期上架了8000余册图书,少儿图书就占了四分之一,成了居民家门口的“大书房”。据了解,随着无锡市图书馆双虹园景区分馆和万欣社区分馆的开馆,我市城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成员馆已达30个,出现在街道社区、公园景区、综合体、地铁站、医院等不同公共场所,春节期间更是不打烊。

锡剧艺术中心的戏曲茶话会。

  城市多了“文艺范”

  春节假期,江南音乐会、评弹汇、折子戏、脱口秀……将锡剧艺术中心的档期全部填满;“贺新年·迎新春-南下塘&1955园区新年庙会”“南长玩乐街·新春送福”,让古运河畔艺术地的腔调很足;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文化节目挺多,无锡博物院展览不断;东林书院“东林拾忆”小剧场也很成熟,园林实景演出与民俗风情相融合,给市民游客带来立体化的游园体验。有了文化内容的注入,身边的城市空间也多了“文艺范”。

  “我每次放假回家,都会把无锡好看的地方拍一遍,在我的小红书、抖音上,只要是无锡文化空间,流量总是最好的。”在小红书上拥有8万粉丝的无锡网红小楚表示,在网络平台上,无锡文化空间一直都有被提及,好几个地方还挺火的。近年来,沿着古运河、大运河,北仓门艺术中心、蓉运壹号、溪南公馆、运河外滩、荣巷历史文化街区,这些地标都在按文化新空间的标准做功能提升和内容更新,成为新的文化消费打卡地。

  城市文化空间往往是“小而美”,是对大空间的一个补充。多位文化专家建议,无锡可着力打造本地IP,无锡自带文化流量,不愁没有故事。像这几年,周庄古戏台通过打造“昆曲+文创”公共空间,让人们在感受昆曲魅力的同时,也体验到公共文化空间的“水乡肌理”。  (记者 璎珞)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