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话说无锡 > 正文

闲聊无锡虎事

2022

01/28

09:41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虎是“丛林之王”,是威武和力量的象征。别说老虎只在别处有,其实在无锡历史上,关于老虎的故事也是享有盛名的。

  神话中的虎头鞋

  记得小时候,哪家生养了孩子,父母或亲友会给孩子特制虎头帽、虎头鞋、虎头枕,或买惠山泥人虎头娃娃、皮老虎等玩具。虎是百兽之王,以虎辟邪,虎佑平安,是流传于民间的传统习俗。

  中国的虎文化,早在商代就已广为流行了。从商代青铜器上的虎头纹、军士头上戴的虎头帽、玉佩中的各种玉虎造型等,都可以反映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我的老爷爷曾给我讲过虎头鞋的故事。

  有一个叫杨阿大的摆渡人,帮一个讨饭的老太太过河。老太太知道杨阿大娶不起老婆,便送给他一幅姑娘绣虎头鞋的画。

  杨阿大把画挂在家里,没想到了晚上,画上的姑娘就从画上走下来,同他结为夫妻。不久,姑娘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小宝。

  此事被姓王的知府知道了,他派人将画夺走。每到晩上,知府就盼美女从画上下来。可是,画上的女子只流泪,不下来。

  再说,小宝知道了王知府的恶行,决心要找妈妈。一天,他穿上妈妈缝制的虎头鞋,告别父亲后直闯知府衙门。只见他大吼一声,一个“豁虎跳”,将母亲画像夺回。

  王知府急红了眼,便带人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突然从小宝的虎头鞋上跳出一只猛虎,将王知府叼入深山。从此,小宝一家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如今,在有些孩子的脚上,仍然可以看到可爱的虎头鞋,若问能否跳出猛虎来,只能看睡梦是否有灵验了。

  为防虎患筑楝城

  在无锡西南的山军嶂山、雪浪山、象山等群山中,有一座老虎山,那里的山脉连绵,草木丛生。在古代,常有老虎和其它野兽在此出没。

  北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一1021),著名学者、书画家、宋待制尤叔保,由晋江(今福建泉州)迁无锡许舍定居,为无锡尤氏始祖。

  许舍,在老虎山附近,老虎山的名字,也因常有老虎出没而起。尤叔保为人正直、仁慈,他见此山屯虎,而许舍则是伴虎之地,必须有一个对付良策。他的理念是,既不能驱虎,也不能被虎所害。于是,他带领村民,在沿山村周围密植楝树,乡民称此为楝树城。接着,尤叔保又出资在东西南北四面,建造了四座城门,日开夜闭,使虎不能逾城而入。据说,他和乡民后来又开山釆石,将楝城改为石城,以摒绝虎患。按现代的时髦用语,也可说是建成一个野生动物的生态保护区吧。

  许舍的楝城,成为江南著名的自然景观。清代诗人秦琦,曾作一首竹枝词:“路梗于今路尽平,钱王曾此误宵征。茂葱许舍山前树,可似尤翁古楝城。”据此可见,尤叔保筑楝城的防虎举措,早已流传甚广。

  郑隐救虎

  无锡马山,也曾是老虎出没的地方。

  据《马山志》载,三国时,道士葛玄的弟子郑隐(字思远),居住在马山云居道院(俗称神仙庵)。郑隐跟师父学道,道术精深,非同寻常。他心善仁慈,尤爱鸟兽。

  有一天,郑隐外出,途中遇见两只小虎,可怜母虎命丧猎人,成为无依无靠的幼虎。郑隐见此,动了善心,便将两幼虎抱回道院饲养。

  不久,一雄虎闯入云居道院,见到两幼虎安然无恙,竞然留在道院,与幼虎一起相依郑隐。

  后来,郑隐出游传道,常常骑在雄虎背上,两小虎则驮经书和衣药,紧随左右,煞是威风。

  据史载,葛玄,字孝先(164一244),江苏句容人,曾从羽士左慈学道。他是著名道士葛洪的祖父。葛玄传道给弟子郑隐,郑隐又传道给葛洪。葛洪在马山学道炼丹三年。郑隐救虎传道的经历,使他的道术也不同凡响。我的老家雪浪葛埭桥和洪口墩,也有他的传说,此乃神奇之后话。

  虎头顾恺之

  中国画圣顾恺之,东晋永和四年(348),出生于无锡的士族之家。远祖顾雍为三国东吴丞相,祖父顾毗为晋散骑常侍。顾恺之小名虎头,世人都称他顾虎头。

  顾恺之博学多才,不仅擅长绘画,而且还是中国最早的绘画理论家。

  东晋兴宁二年(364),顾恺之在京城秣陵(今南京)瓦官寺画的《维摩诘》壁画,充滿神奇,轰动四乡。三百多年后的唐代诗人杜甫,曾经三次观赏《维摩诘》壁画,欣然在诗中赞道:“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何年顾虎头,滿壁画瀛洲”。据传,这个“以形传神”的顾虎头,还真与老虎有关呢。

  古时候,在江南无锡,常有老虎出没。据传,有一次顾恺之在太湖边写生,当他的画笔画得光秃秃的时候,他随手在身旁一抓,居然抓出一撮毛来。他将这毛扎在笔头上,继续挥毫作画。当他画好后站起来收拾东西时,突然发现身旁睡着一只老虎。他抓的一撮毛正是从这只老虎头上拔下来的。老虎睡得正香,顾恺之却吓得直冒冷汗。

  顾虎头,还真名不虚传呢。

  周处打虎

  宜兴多山林,老虎在山林中出没一点也不奇怪。奇怪的是居然把打虎英雄和猛虎、恶蛟一起被称为地方“三害”。

  这位打虎英雄不是别人,乃是宜兴家喻户晓的晋代周处。元代诗人白挺游宜兴时,曾在一首诗中称赞周处“射虎南山下,斩蛟北桥底”。

  据传周处是东吴鄱阳太守周鲂之子,由于少时不求上进,纵情肆欲,为祸乡里,被视为当地之害。

  宜兴山中有虎咬伤人和牲畜,人们谈虎色变。有一次,周处故意用虎皮蒙在猪身上,又将点燃的火把扎在猪尾巴上,然后大呼小叫:“老虎下山了!”乡邻们信以为真,惊骇之极。待有的乡亲被吓昏过去,他才道出真相,说是闹着玩的。

  乡邻指责说,以假虎吓人,算什么好汉?有本事去打真虎!为了获得乡亲的好感,周处决定上山打虎。当他佩剑带弓在山林中寻觅虎踪时,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虎啸。周处眼明手快,一箭射中虎额。腥风过处,饿虎迎面直扑。周处闪身让过,老虎扑了空。周处乘势抓住虎尾,用剑直刺虎腹。待几个猎人闻声赶到时,这头猛虎已躺倒在地。

  有人乘机激励周处,是好汉胆敢下水斩蛟龙?!没想到周处不负众望,果然持剑斩蛟,为民除害。

  当周处知晓自己也被乡邻视为一害时,经高人指点,陡然举剑削指,写下血书,决心悔过自新,重新做人。

  以后,周处投军杀敌,屡建殊功。在一次激战中,周处身临重围,壮烈牺牲。后被朝廷追赠平西将军。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一直受到人们的称道,乡人为他立了祠庙,以表达对他的怀念。

  乡志中的打虎英雄

  宋代以前,无锡县有26乡,其中的开化乡(即现在的雪浪街道、太湖街道一带)乡志中,记载了两位打虎英雄。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秋,开化乡板桥石子街以打猎为生的农民朱伯卿,途经北象山下的董坞里,见到一猛虎咬伤一行路人。他立即大喝一声,拨开旁人,举起手中的火铳(一种土枪),直向猛虎冲去。

  当猎人使用火铳时,必须先点燃火药,然后才能射击。可是,当时风力很大,朱伯卿一时无法点燃。这时,老虎却吼叫着向朱伯卿扑来。

  朱伯卿毕竟是胆识过人的猎人,只见他临危不惧,咬着牙,屏住气,对准老虎张开的嘴巴,将火铳使劲戳进去,直捣虎喉。经过一番博斗,老虎受到重创,转身向山林深处逃窜。不幸的是,朱伯卿因伤势过重,英勇献身。

  康熙三十二年(1693)二月的一天,有人发现一只老虎卧在石塘坞的草木丛中。这时,南方泉上顾桥(今尚古桥)的少年沈二,恰逢贩柴路经此地。他见有虎歇息在草丛,便举起硬木扁担猛击虎头。老虎一声狂吼,直扑沈二,咬住了他的左臂。这时的沈二,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用右手扭住虎颈,以膝盖猛撞虎喉,硬是让老虎松开了口。

  闻声赶来的村民协力围攻,终于将这只猛虎活活打死。沈二的左臂虽被虎咬伤,经过治疗,不久便痊愈了。

  一部《无锡开化乡志》,将两位打虎英雄的事迹,流传至今。(浦学坤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