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天下 > 正文

“两山”理念的盐城实践:守护湿地遗产 打造典型示范

2022

01/08

13:24

来源

盐阜大众报

分享

  广袤滩涂,海风和潮水交替作画,“海、林、滩、鸟”交相辉映……在新时代发展理念推动下,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原始之美、灵动之美、清新之美。这份美,来自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更来源于这座城市对践行“两山”理念的孜孜以求。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盐城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护独特生态资源,探索世界自然遗产可持续发展路径,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推动黄海湿地成为“共建共享、永续利用”的和谐遗产地,为全球生态治理和美丽中国、美丽江苏建设贡献盐城智慧。

  保护世遗,坚守“两山”理论

  2022年1月10日,以“和谐共生 携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全球滨海论坛将在盐城拉开帷幕。届时,中外嘉宾云集黄海之滨,共谋全球滨海地区可持续发展。

  由自然资源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球滨海论坛为何选择在盐城召开?好生态是盐城最硬也是最耀眼的一张底牌。

  盐城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77万公顷海岸型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有数百万只鸟选择在这里停歇、繁殖或越冬,是丹顶鹤全球最大的越冬地,全球麋鹿最大的基因库。这片秘境之地,有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

  2019年7月,中国黄(渤)海湿地候鸟栖息地一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申遗成功,让盐城滨海湿地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后申遗时代,盐城积极拓展“两山”理论转化路径的务实举措,让“热度”持续升温,最终转变为中国新发展理念在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

  世遗保护是系统工程。坚持资源保护优先和污染治理的两手发力,统筹遗产地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保护、环境治理、资源利用和文化宣传,努力“保良源,治损源”,发挥世遗品牌“放大效应”,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盐城答卷”愈发精彩。

  宁可晚开发、慢开发,也绝不留下发展败笔与遗憾——这是盐城的坚守。面对保护与开发的两难之困,盐城曾做出艰难决策——放弃已经依法得到批准的条子泥、高泥和东沙区域百万亩滩涂围垦计划,将这些区域严格保护起来。此举得到众多国际组织的充分认可。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盐城加强遗产生态价值探索,颁布《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让世遗保护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制定《盐城黄海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及可持续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4.9亿元亚行贷款湿地修复项目;确立“政产学研”一体化工作思路,成立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黄海湿地研究院、湿地学院等,全面支撑遗产地可持续发展;每年安排2亿元资金扶持湿地领域研究开发,科学有效地保护生态原真性和生物多样性……

  为了让更多人亲近湿地、走近世遗,盐城将市区老火车站改造成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并建设湿地博物园。随着系列中小学湿地教材的编写,世遗进百所高校、黄海湿地少年营等活动的开展,保护生态的种子也在青少年心中扎下了根。

  以“生态”带动“业态”,从吃“资源饭”到吃“生态饭”,思路转变走出发展新路。统计显示,2020年遗产地及周边社区游客量达到183万人次,遗产品牌外溢和辐射带动效益初显;遗产地的生态补偿居民收益率为17%,遗产地外围有序规划世遗小镇、特色村,为生态旅游做好配套服务,越来越多的群众共享到绿色财富和生态红利。

  生态破题,唱响“盐城声音”

  入冬以来,数百万只候鸟飞抵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过冬,包括丹顶鹤、白枕鹤、天鹅、鹈鹕等珍稀鸟类。万鸟翔集、生机勃勃,演绎了一幅美丽的冬日湿地画卷。

  “世界遗产为盐城开启了世界之门,也为中国开展滨海湿地国际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裁兼理事会主席章新胜高度评价“盐城行动”。

  盐城申遗成功,是中国生态外交的胜利。以申遗为契机,盐城深化多领域跨国跨区域交流合作。在申遗遭遇不利时,62个国际组织和学者发起联名倡议,有力声援了盐城申遗;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让澳大利亚充分认识到黄海湿地对保护候鸟迁徙回路的重要性,改变了澳大利亚原本的立场,直接支持了盐城申遗项目。

  “申遗路线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以遗产地为主题,通过举办国际大会等形式,盐城找到了与国际交流对话的平台。”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吴其江说,“可以说,申遗为城市探索出了一条以生态文明为指引的开放合作新路径。”

  盐城黄海湿地的独特魅力跨越了国界和地域,聚焦着世界的目光,将全球力量和资源吸引到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依托世界自然遗产,盐城深度参与国际生态治理对话与合作,更大力度参与推进二期申遗工作,倡导并构建环黄海生态经济圈,推动黄(渤)海湿地国际研讨会升格为国际论坛,建立国际生态领域话语权,以“生态朋友圈”广泛凝聚保护湿地的全球共识。

  自2017年起,盐城连续4年成功举办黄(渤)海滨海湿地国际研讨会。“在为推动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积累广泛国际支持的同时,研讨会逐渐成为滨海湿地和迁飞候鸟保护的重要国际交流平台。”吴其江介绍。

  国际组织代表和国际专家学者纷纷呼吁在此基础上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从黄(渤)海湿地国际研讨会到全球滨海论坛,从规格到话题,从嘉宾分量到举办成效,都在迈向更高的国际化水平。尤其全球滨海论坛的召开,意味着盐城搭建起了更广阔的国际合作平台。

  生态破题,经济落脚。疫情防控新常态下,生态与经济融合互动,已然成为加强国际经贸往来的有效路径。手握世遗这一金字招牌,盐城不断扩大生态领域国际朋友圈,在生态互鉴、经济互融、发展互动上开展务实合作,将国际生态话语权转化为现实竞争力和合作力。

  创新范式,构建“中国样本”

  盐城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切实强化山水林田湖草协同治理。“条子泥720”是方案的一个生动注解。

  大堤外,海浪涌来。一堤之隔的一块720亩开阔地,水位低浅、水草低矮,每逢涨潮,吸引大量水鸟栖息。申遗成功后,盐城兑现对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承诺,在条子泥湿地迅速划出720亩专用地,打造国内第一块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这是全球保护联盟团体携手盐城,把国际观测的方法、保护理念落在这片栖息地,最终形成可供全球学习借鉴的好方法。

  生态好不好,鸟儿用脚来投票。从不足1000只,到1150只,再到1164只,条子泥小青脚鹬数量连续两年突破学界预估;10只火烈鸟飞抵黄海湿地越冬,是条子泥发现最大的火烈鸟群体……“720”家园建成后,条子泥的候鸟种群数量不断上升,目前已达410种,被央视《新闻联播》栏目点赞为自然遗产生态修复的“中国样本”。

  国家林草局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湿地公约》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席雷光春称,盐城“条子泥720”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向全球展示了中国智慧。

  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以“NbS”为技术理念,盐城更大程度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构建融“自然—科普—生态”为一体的黄海湿地,为打造滨海湿地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最佳实践范例。

  大丰四卯酉闸北生态修复后,吸引了大量黑脸琵鹭、白鹭、斑尾塍鹬、大勺鹬等鸟类栖息;响水光伏发电生态补偿项目结束后,次年即观测到12只栖息的丹顶鹤;射阳盐场一号水库生态修复工程重点恢复鸟类栖息地……目前遗产地范围内,已完成退渔还湿地块约24处2万多公顷,为下一步大面积的滩涂湿地生态修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元复始,序启新章。全球滨海论坛即将召开,新的起点上,盐城篇章必然更加精彩。向海发展,赋能未来。瞄准构建东部沿海的“绿色风光”,着力打造“两山”理论实践典范,后申遗时代的盐城必将铺展出一幅幅引人入胜的美丽图景。

  作者: 陈婷 丁中明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