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01/03
08:51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水秀社区墙绘。
400平方米健身驿站。
在城市飞速更新的大背景下,以往血缘、地缘合一的传统村落日渐式微,居民公共意识的缺乏、公共交往的淡漠、公共物品难以有效供给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成为当下社会治理的重要命题。近年来,无锡市不少街道和社区以“楼道微自治”为切入点,通过挖掘“种子”、搭建平台、多方扶持、创新优化等一系列探索,打造出了一批特色“楼道微自治”品牌,有效激发了居民自治共治、激活了基层治理微细胞。
局部微改造,打造一批特色楼道
无锡有很多安置房小区和老旧社区,房龄普遍已有二三十年,存在建筑退化、设施陈旧、公共空间品质低下等通病。一些在小区住了几十年的居民,虽然嘴上常抱怨新村“又老、又破、又旧”,但他们仍对社区充满感情,希望通过局部改造来提升居住环境。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全市打造的“楼道微自治”项目均已顺利结项,共打造出270多个美丽楼道。每个社区改造了各具特色的主题楼道,打造出个性化的自治品牌,一批以党建、法治、志愿服务、传统文化、和睦友邻为主题的特色楼道颇为亮眼。其中,旺庄街道群星社区联合社会组织、居民、共建单位,通过填树坑、除杂草、制定庭院公约等方式,打造出“五彩庭院”;羊尖镇羊尖社区御景华庭101号是“网络普法”主题文明楼道,楼内墙面装饰着一幅幅网络普法宣传公益广告,配套的便民服务箱和沙发温暖着每位居民;水秀新村88号因老人和党员人数多,主题便定为“红星文化楼”,楼道间布置“红星学习角”,还特意把一楼进门处改造成爱心轮椅停放处,充满温情……这些“一社一品”的楼道改造完成后,居民们通过共同参与楼道布置,自发制定楼道公约等,自觉维护改造成果。
激活微细胞,问计“百姓设计师”
水秀社区对11个楼道进行主题改造,这些成果皆有“百姓设计师”全程参与。社区举办百姓提案大赛,从中总结出居民的三大需求——楼道环境提升、公共空间优化和丰富视觉色彩。除了楼道墙面粉刷、线路整理、安装楼道灯这些共性需求外,鼓励“百姓设计师”作为公共空间的使用者谈谈对社区的心愿和回忆,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则负责优化“百姓设计师”的方案,将平面要素融入楼道设计。经过11次线下会议,16次微信群会议,“百姓设计师”们入户走访征求意见,231户居民参与协商,众筹到4万元改造基金,对11个楼道进行契合居民喜好的改造,形成“一层一景”的缤纷魅力。
通过参与改造活动,20余位热爱社区、愿意参与社区发展治理的“百姓设计师”脱颖而出,在尝到楼道改造的甜头后,他们又积极参与社区公共空间改造。水秀新村70号门前有一块近400平方米的空地,“百姓设计师”们共同协商设计,升级健身器材、增设晾晒区域、打造健身路径,焕然一新的健身驿站每天都人气十足。在“百姓设计师”们的提议下,社区里的电箱穿上了“礼服”,围墙涂上了“彩绘”,创意不断融入周边环境,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还能品味到深厚的人文底蕴。11个楼道、78个电表箱、400平方米的公共空间、4695平方米墙面蜕变后,社区还通过展览回顾“百姓设计师”这一年的设计和协商过程,增强居民荣誉感。持续60余天的展览累计吸引2400余位观众,大家的社区共同体意识被激发,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自治到共融,活化邻里关系
在不少安置房小区中,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普遍不足。为解决这些问题,梅村街道梅荆三社区从意识、能力和规则三方面着手,提升楼道居民的议事能力和楼道自治水平。社区以537号楼道为“楼道微自治”试点,指导组建13人的楼道居民议事小组。“我们邀请专业社工对居民开展议事培训,并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居民学习先进社区的议事经验,提升议事能力。”社区书记朱春虹介绍,议事小组经过多次协商后确定完善的议事规则,并形成“五步”议事法,让议事流程更规范并具成效,也强化了楼道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楼道整修和公共空间改造并不是“楼道微自治”的终点,而是楼道治理的新开端。为维护楼道改造成果,楼道居民自发组建了自治团队,以原先的议事小组为雏形,将楼组内卫生、治安等工作分包到户,动员楼内居民为维护自己的家园出一份力。537号楼道议事小组组长李锦成有感而发:“共享共建,同享幸福;楼上楼下,亲如一家。”
楼道内队伍的打造,使得“楼道微自治”的成果得以维持,项目的推广则充分调动起大楼内居民的积极性,他们的热情又吸引社区其他居民关注楼道与社区的环境,共同参与身边的社区事务,社区也逐渐成为真正的“大家庭”。
房屋交易、出租,新老居民的迭代,容易导致邻里关系日渐疏离。去年年初,水秀社区对居民进行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超过30%的居民认为,在关系问题上,最大的矛盾不是居民与物业之间的矛盾,而是新居民与“原住民”之间的矛盾。如何能让水秀“原住民”和“新水秀人”重回美好、互信、互助的年代,让“家在水秀”成为大家的骄傲和期盼成了摆在社区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水秀社区紧扣“人”这一主题,从基本单元“邻里”出发,用“水秀·记”老新村活化项目成功重塑了社区邻里关系。
活化的第一步是寻找交集,社区挑选稻香路周边30余家居民自营的网红小吃店,发布“水秀美食地图”,邀请新老水秀人一起分享美食,增加居民们的交往机会。之后,又从中挖掘出愿意参与项目、催化邻里关系的34位“种子居民”,通过专业社会组织的培育赋能,将“种子居民”们以兴趣爱好进行划分,在一次次邻里活动中,逐渐建立起书友会、绿植养护、新体跑团、闲置交换等16个微信群,在每天分享生活点滴中扩大邻里交往朋友圈。
社区通过“空间·记”鼓励新老居民通过协商进行闲置空间的艺术再造,增设7处彩色晾晒区,绘制18个电信箱打卡点,美化200米健身步道,改建300平方米的文化园,不仅为居民提供了茶余饭后交流的话题,还增进了邻里交往。
经过一系列活化步骤,新老居民逐步打破隔阂,每个人都成为撬动社区共融的大资源。闲鱼市集、亲子运动会、绘本阅读大赛等线下活动足足办了54场,开网店的宝妈、社区小食堂的厨师、网红店的老板纷纷出钱出力,活动之余给新村里的小朋友派发糖果、店门口的长凳可以供老年人休息,保安自筹“爱心驿站”为保洁员和志愿者提供饮料和面包……邻里关系的转变和商家细小但温暖的互动让水秀成为本地市民的“情怀地”、外来朋友的“网红地”,也让新老水秀人重拾共同的城市记忆。
(晚报记者 潘凡 殷婉婷 实习生 齐盈盈/文、摄)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