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09/26
08:33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科技创新是引领无锡发展的最核心密码。过去五年,科技与产业的高度融合成为无锡的最显著特征。今后五年,科技供给能力要大幅提升,太湖湾科创带成为长三角原始创新高地和“高精尖特”产业重要承载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科技进步贡献率等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标准。
攻关高水准创新技术
深至“奋斗者”号成功到达1万多米的海底,快似“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每秒12.54亿亿次的峰值速度,代表了国家科技实力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科技的奋勇争先和跨越发展,靠的是自立自强、矢志攻关。突破重点产业领域“卡脖子”技术,形成更多自主原创核心成果,在技术攻关的“舞台”上,企业和科研院所的“C”位无可替代。
克服“研用脱节”等问题,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等院所已成为地方转型升级的“创新源”。浦栋麟代表认为,加深与产业的对接,科研院所应全面深入梳理和对接国内相关产业需求,结合地方政策的引导,遴选出需集中力量攻克的领域,做“蛇打七寸”的研发,突破“卡脖子”难关。同时,企业也要配合研究院所一起,通过应用加快高精尖产品的成熟度提升,“科研院所的成果首先要向无锡的企业推广应用,形成良好的‘内循环’。”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未来五年均要实现倍增,培育一批具有极强创新力的科技领军企业。“一般来说,企业的研发重点更多侧重于工程应用性方面,前期的基础研究主要依靠科研院所,所以产学研一直以来都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来自企业的田秀杰代表表示,企业最接近产品端,要结合重点需求提前储备,充分整合上下游资源,把握真正需要攻关的重点技术,才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
打造适宜的创新生态
强化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需要推动重点科技项目、人才、奖金的一体化、高效化配置,构建高效能的创新生态。
“全面深化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将更好打通科研成果产业化通道,”赵建平代表说。目前无锡正推进《无锡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立法,设专章对“科技成果转化”作出系统性规定,特别是在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科研人员转化激励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大胆突破。增加科创的动能,他认为,完善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很重要。无锡正加快推进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无锡分中心等建设,培育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同时策划系列活动,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
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日益受到关注。“产融结合,向来是无锡金融业发展的标签,”无锡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负责人表示,无锡将打造产融高地,充分发挥资本的枢纽作用和资源配置功能赋能发展。
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扩大天使投资等各类股权投资基金规模”,释放出加大股权投资业发展的鲜明信号。股权投资业的扩容,首先要完善股权投资体系,招引不同类别的基金,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相对应的服务,形成融资的“闭环”;致力于打造基金集聚的高地,尚贤湖基金PARK即将建成亮相。据透露,一份促进无锡股权投资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正在征求意见中,吸收上海、深圳等优秀城市的经验,无锡将通过更给力的政策,优化股权投资业发展环境,到“十四五”末,管理基金和注册基金规模分别超过4000亿元和8000亿元。
集聚更多“高精尖缺”人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未来无锡的科技创新,尤其需要擦亮“无比爱才、锡望您来”品牌,强化“锡引力”,集聚一批全球顶尖的“高精尖缺”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经过多年的悉心培育,太湖人才峰会、“太湖杯”国际精英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已颇具影响力。江南大学科技园总经理殷宝良发现:无锡接连举办的多届科创大赛,不但宣传了城市,也引来不少优质项目和高端人才。相比让人才“来得了”,他更看重的是“留得住”。
“留住人才,强政策是第一步。”他表示,人才来锡创业,需要一套更加完善的“政策礼包”,要给到创业团队初期的“刀刃”上。此外,产业环境要做强做实,形成有益于企业成长的“土壤”,这更能够提升企业和人才留锡的黏性。
对于加大引才力度的关注,延伸出一个服务于高层次人才的软环境建设话题。李平代表介绍说,营造更有“锡引力”的创新创业环境、打造高层次人才“最美栖所”,无锡要持续完善博士后工作站、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创新创业载体的功能;同时,优化人才公共服务领域的“互联网+”电子政务平台,打造人才公共服务门户,利用大数据支撑积极探索“秒办”“秒审”,实现服务事项的快速办结。人社部门还将会同相关部门优化推进分类认定,积极参与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为高层次人才在项目申报、子女教育、出入境等提供更便捷的指导和服务,让更多高层次人才感受到无锡的温暖和便利。(钱英洁)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