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新闻中心 > 橙视觉 > 正文

今日中秋丨 但闻桂子香,人好月婵娟

2021

09/21

09:25

来源

无锡观察

分享

  今年中秋你回家吗?

中秋

始见《周礼》 定于唐代

宋代以后 中秋日盛

与春节、清明、端午并列

成为全年最重要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一轮圆月

是远方游子归家的信号

在颠簸流动的景色里

藏不住露出一丝重逢的表情

当门前殷切的脸庞

被明月照亮

当一家人平平安安相聚在一起

终于,月是故乡明

人月两团圆

圆,是地上的人

中秋是一年最圆满的一天

这天人们会拜月神

一家人在室外摆上月饼、柚子和糕点

跟月神念叨着

饼儿圆,是团圆

圆柚子,愿佑子

然后把月饼切成每人一小块

没有回家的人也为他留着

月饼整整齐齐

一家人也圆圆满满

圆,就是永远没变的小团圆

  最早明确记载“中秋节”的,应该是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桔,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其中没有馈赠月饼的记载,强调的是喝酒和吃螃蟹、各种新鲜水果。从玩月发展到以酒邀月、赏月,热闹中一片酒气蒸腾。

 中秋习俗 

  赏月·拜月

  民间中秋赏月常摆出果品,赏月畅谈,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此外,我国很多地方还有祭月、拜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向明月寄托对未来的希冀。

  吃月饼

  月饼原本是祭月时供品的一种,以后成了民间互相馈赠的礼品。如今,中秋吃月饼更是成了很多人必选的项目,取团圆之义。

  观潮

  除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大赋名篇《七发》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中提到:“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燃灯

  古人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在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为兴盛,特别是广东地区,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出果品、鸟兽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

  玩兔儿爷

  清代宫廷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俗色彩,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中秋无锡习俗 

  吃桂花糖芋头

  无锡风俗中秋节早上要吃桂花糖芋头,它的做法有一套传统的程序。首先对芋头的选择很有讲究,只要芋仔,不能用芋婆头。无锡本地,马山芋头很有名产。

  烧糖芋头,要先把芋头放入水里焯一下,焯芋头一定要用铁锅,把芋头倒入锅中,加水浸没过芋头,加食用碱,大火烧到芋头熟,不麻嘴,无硬芯,表面变成浅红棕色,这芋头就算焯好了。

  把焯好的芋头捞出来,凉透,这时的芋头的颜色更深了。把凉透的芋头用水冲几遍,倒入洗干净的铁锅里,加水加糖大火烧开,改用小火烧到甜味入味,再撒上些糖桂花,一锅红彤彤、香喷喷、甜津津的桂花糖芋头就算烧好了。

  吃苏式月饼

  过去无锡百姓家的小孩子,一到中秋节前,就盼着让月亮快点圆起来,等着吃月饼了。那时的月饼,大都是苏式月饼,只有五仁、百果、豆沙、椒盐、玫瑰等几个品种。苏式月饼不是很大,八个月饼卷成一包,用包装纸包着,上面还有一张画,画的多是嫦娥奔月,或是广寒宫。

  月饼也是中秋时节亲戚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无锡风俗中秋节要合家团圆,在外的人要千方百计回家共度良宵,毛脚女婿也要备月饼、烟酒、干点、水果上岳父家“张八月半”。以前无锡北门笆斗弄的徐嘉禾茶食蜜饯号,是无锡数一数二的大茶食号,中秋应时的月饼卖得特别好。他家有个规矩,中秋节后的农历八月十六,就全部收起来不卖了,决不会减价出售。

  吃麦饼

  过去无锡乡下每到中秋节,家家户户都是自家做麦饼吃。所以无锡有句老话,“八月半,糖馅麦饼镬里熯”。一到中秋,村头巷尾四处飘散着麦饼的香味,很多人家一做就是几竹篮,亲朋乡邻间相互馈赠,增进感情。

  无锡吃麦饼的历史可追溯到泰伯奔吴,相传三千多年前,周太王长子泰伯三让天下,来到江南荆蛮之地,途中所带干粮是一种圆饼。到了江南,泰伯将圆饼赠与当地百姓,百姓吃过后赞不绝口。为纪念泰伯,吴地百姓将这圆饼称为“吴苏麦饼”,后在鸿山一带流传下来。为表示对泰伯的敬仰,吴苏麦饼也像清明团子一样只用三种馅料:椒盐、猪油、芝麻,以此来纪念泰伯三让天下的事迹。

  烧香斗祭月

  所谓“香斗”,就是专供点香的斗。斗是旧时量粮食的器具,是个方椎台体,就像是金字塔被削掉上面的尖尖一样,多用木头或竹子制成。而供点香用的斗,是用硬纸制成,形状有方椎形的,但大多是圆形的,这样做起来容易些。

  香斗大小不一,庙里的大香斗像桌面大,百姓家里的小香斗只有倒扣的大海碗那般大,再大一些的就像洗脸盆。香斗里面盛满香灰,家里一般没这么多香灰,就用细沙替代,把制成福、禄、寿等花样的香插在沙中。

  烧斗香祭月时,还要摆上芋艿、栗子、毛豆荚、月饼、水果等祭品,并放上小酒盅。当香被点着后,就会顺着香的形状慢慢地燃烧,散发出阵阵檀香味,一般可点三四个小时,既可作为祭月祈福,又能供人们观赏,为节日增添了乐趣。有些人家还将锡箔叠成的一只只元宝堆放成圆锥形的花状,顶端放一朵红色纸花,在香斗线香点燃完后烧化掉。

  走月亮

  八月十五走月亮,是吴地妇女的风俗,清·顾禄《清嘉录·走月亮》记载:“妇女盛妆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菴,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走月亮’。”无锡民间有“走月亮,粮满仓”的说法。就是在明月当空的中秋夜晚,姐妹妯娌,三五成群,结伴而行,遥望明月。

  无锡农村四乡八邻走月亮的人很多,大多是妇女和孩子,密密地挤在长满杂草的田埂上,像一条不见首尾的游龙在银光里扭来扭去。走月亮,没有目的地,直到尽兴而归,但至少要走过三座桥。走累了,就趴在桥栏杆上,欣赏着月光下的河水。月亮照在河面上,微波粼粼,银光闪闪。放眼望去,眼前景物恰似一幅深色的月夜水墨画。

中秋团圆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

无论时光如何流逝

月光皎皎 情意绵绵

每个中秋

都是中国人的团圆约定

 

月儿圆,月儿圆

月儿圆时又过了一年

人团圆,人未圆

披星戴月又过了一年

聚是一轮月

散是满天星

聚散终有时

团圆总可期

愿世事如月圆

愿你人月两团圆

  来源:人民日报、物道、无锡闲话等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