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历史探源 > 正文

谈江东文化

2021

09/06

11:03

来源

无锡新传媒网

分享

  无锡是吴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泰伯奔吴,开发了江南的经济,开拓了江南的文明,吴文化成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的分支。但到建武元年(317),晋元帝司马睿到建康(今南京)建都,中原汉族士族等臣民相随南逃,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永嘉南渡后形成于南朝中后期的新江南文化,勾吴文化、旧江南文化,强烈地转化为以“艺文儒术”为表征的新江南文化范畴。儒雅之风就此时吹绿了江南。而在勾吴文化与新江南文化之间的一个漫长时期,一支新型文化曾在吴地发展盛行,那就是江东文化。

  一、话项羽

  从无锡梅园向南约2公里,到太湖湖滨,有一风景胜地,名万顷堂。万顷堂位于管社山南端,临湖依山,眺望太湖,但见三万六千倾烟波无际,七十二山峰扑朔迷离,山光水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以前,无锡管社山上有一古庙,叫项王庙,是纪念项羽的。这在元·王仁辅《无锡县志》就有记载。在明《“弘治”重修无锡县志》记载:“项王庙在县南开化乡,故老相传云:项羽避仇吴中,尝至其地,故后人祠之。”“管社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下有项王庙。”说是项羽为避仇家的报复,到吴地,曾经到过这里,后人就在此地建庙祭祠他。以后的无锡县志多有记载。

  民国时,无锡摄影家杨景焕(1895—1941)曾留影管社山项王庙,其照片编入他的摄影作品集《无锡风景》。项王庙旁就是无锡著名景点万顷堂。  

  后,项王庙遭毁,其废墟上建了“万顷堂”。   

  (1928年,良友画报社旧藏“无锡万顷堂及湖神廊前之影”)

  项羽是秦末起义军反抗暴秦王朝的一位英雄。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抗秦,得到全国各地响应。当时,项羽和他叔父项梁一起在吴地,项梁是原楚国的贵族,看到形势,他们立即起兵反秦。项羽得精兵八千,他本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通兵法,作战勇敢无比,屡次击败秦军。公元前209年秦将王离围攻赵军于巨鹿(今河北平乡),形势十分危急。项羽受命解赵之危,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破釜沉舟”,于巨鹿大战秦军,击破了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威震群雄。公元前207年,他与刘邦等起义军,推翻了秦王朝。

  项羽部队的主力又称为江东八千子弟兵。这在《史记·项羽本纪》有明确记载:在秦王朝被推翻后,项羽的楚军和刘邦的汉军相争天下。公元前202年,项羽军于垓下被“十面埋伏”的汉军击败。项羽只身突围,来到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乌江亭长劝其渡江,项羽拒绝亭长的好意,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后自刎而死。这里讲到了“江东子弟”、“江东父老”。那江东在哪里呢?

  二、谈江东

  江东最早就是“吴地”。《史记·项羽本纪》中说,项梁和项羽起兵反秦的地方就是现在苏州的吴县。《史记·项羽本纪》又说项梁“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这“下县”,指的是苏州吴县下属的地区,当时,无锡就在此归属地,项羽的“江东子弟八千人”的精兵八千,竟是苏州无锡一带的“吴中子弟”。

  江东,本义属方位名词,是指江的东边。《辞源》“江东”词条解释为:“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江东之称始于汉初。秦末项羽自称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指吴中而言。”

  长江自安徽芜湖开始折向东北方向,到南京附近开始折向东直到大海,历史上把这一带长江以东、南京到大海以南地区称为“江东”,亦称“江左”。从地理位置上看,南京至大海以南地区的长江南岸广大地区,亦称为“江南”,所以历史上“江东”与“江南”在地域上很多是重叠的。

  历史上“江东”及其中心位置经历过一系列的演变。江东的开发,最早追溯到太伯奔吴。据《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记载,公元前1100年前后,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的儿子太伯、仲雍为尊父意,让王位于三弟季历,南奔荆蛮(现在梅村一带),建立了“勾吴”国。公元前585年,由于得到中原强国晋国的支持,吴国实力大增,疆域大为拓展。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发动宫廷政变,刺杀了王僚,夺取了王位,是为阖闾。吴王阖闾任用楚臣伍子胥,建立城郭,治理军队,劝民农桑,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吴地经济。又重用兵圣孙武。后夫差接位。在这两位吴王期间,勾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国、晋国,显名诸侯,列为春秋五霸之一。奠定了江东的社会经济文化基础。

  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灭。公元前306年,楚怀王趁着越国内乱时机,联合齐国进攻越国,杀死越王无疆,夺取越国大部分城池土地,越国土崩瓦解,楚怀王在此设立江东郡。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江东”名称。

  《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一县,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使。’因并献淮北十一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自以为都邑。”就是说,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任用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赏赐淮北地十一县作为封地。十五年后(公元前247年),黄歇向楚王进言道,“他淮北的封地近齐国,情势紧张,请把这个地区划为郡治理更恰当。”并同时献出淮北十二个县,请求封到江东去。考烈王答应了他的封江东的请求。春申君就在“故吴墟”(吴国故都)修建城堡,把它们作为自己的都邑(名“黄城”)。这“故吴墟”就是无锡一带。这是史书上第二次提到江东。黄歇在江东治理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对江东的发展起到了进一步推进作用。

  东汉末年,孙吴奠定江东基业,这时候就有了“江东六郡”,即吴郡(郡治江苏苏州)、会稽郡(郡治浙江绍兴)、丹阳郡(郡治初在宛陵,后移至今江苏南京)、豫章郡(郡治江西南昌)、庐陵郡(郡治江西泰和附近)、庐江郡(郡治安徽庐江县)。三国时期,江东泛指江东六郡。公元229年东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今南京),南京就成为江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唐朝开元年间,设江南东道于江东地区。宋代按照唐朝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的建制,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江南东路的建立,逐渐成为中国最繁荣发达的地区之一,民间称之为“江东”。此时,江东具有了行政性。同时,亦将江东称为江南。

  元代实行行省制度,元代中叶,将全国分为中书省直辖区、宣政院辖地,以及10个行中书省(简称为省)。从元代开始,作为行政区域意义上的“江东”就此消失。替代的是江南的无限风光。

  三、江东文化

  现在的吴中的百姓,多是文质彬彬的,项羽的八千精兵怎会出于此地呢?据记载,在汉和汉之前,吴中一带的民风是尚武的。《汉书·地理志》载:“吴粤(越)之君皆好战,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但后来,吴地的民风转变了。公元300年前后,中国北方大乱。建兴四年(316),匈奴灭西晋。建武元年(317),晋元帝司马睿到建康(今南京)建都,即晋帝位,东晋就此开始。中原士族和百姓大量南迁,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永嘉南迁的移民高潮,数量多、规模大,而且移民中有好多望族,还有熟练农耕技术的农业劳动力,能量极大。接受移民最多的是现今江苏省。这一高潮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在北人南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文化素养很高的皇室贵族、士族豪门和文人学者。以北方文化为主流、侨吴士庶之间的文化相融汇,融合成了新的灿烂的江南文化。儒雅之风吹绿了江南,

  历史岁月匆匆,“江东”已成为宝贵的历史遗存,它是吴文化的灿烂的结晶,它有待我们认真地开发和继承发扬。

  1. 从太伯奔吴、三国东吴、东晋、南朝、明初、太平天国、民国等,发生在江东半部激荡的中华史,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2. 东吴地区的兴学重教。

    东晋,吴地开始兴学,自北宋范仲淹首创全国最早的府学、县学和义学,后长洲、常熟、昆山和吴江等地相继次第兴建,规模不断扩大。吴地县学名扬四海,桃李天下。根据文献资料,自北宋端拱元年至南宋绍定二年止,历时240年,苏州共出了448名进士。从南宋建炎二年至嘉定四年,历时83年,苏州共出了462个文武进士。

  3. 东吴地区是人才辈出,文化、艺术、宗教和科学十分繁荣。

  东吴地区在南北朝是我国春秋战国后的哲学的又一活跃期, 两晋时期玄风大畅,佛教兴盛,而范缜在佛教盛行时著《神灭论》,大力宣扬无神论。

  东吴地区有名的诗人文人有沈约,陆机、陆云、郭璞、范仲淹、范成大、高启、文征明、唐寅、冯梦龙、徐祯卿、 黄宗羲、王守仁、朱之瑜、金圣叹等。唐朝时,著名诗人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都先后出任苏州太守,而如李绅、罗隐、陆龟蒙等诗人则都出生在苏州。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齐朝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梁朝钟嵘所著《诗品》,皆为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重要著作。

  东吴地区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成果辉煌。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建康人),并称“二王”。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无锡人),号称“才、画、痴”三绝。还有中国美术史上的“六朝三大家”中的宋朝陆探微(苏州人)和梁朝张僧繇(吴兴人)。南北朝的佛雕石刻艺术名扬天下,六朝皇帝王侯的陵墓石刻在南京和丹阳有三十余处,南京栖霞寺千佛岩是南朝佛雕的代表,徐州云龙山兴化寺北魏石佛为北朝佛雕作品,都闪耀其不朽的艺术光辉。

  东吴地区的科学成果也十分瞩目, 东晋时形成了以建康为中心的南方科技文化。著名的道教家和炼丹家葛洪(句容人)所著《抱朴子》记载了炼丹过程中的化学现象,辑医书《玉函方》《肘后救卒方》在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次记载了天花。南朝时期的杰出数学家祖冲之,以“祖率”扬名世界。化学与医药学家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把药物依据来源、药性进行了分类。地理学家徐霞客留下了他的惊世之作《徐霞客游记》。

  由江东,留下了多少醉人的诗篇: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唐·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宋·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唐·王维《送沈子归江东 / 送沈子福之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

  罟[gǔ] 师荡桨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罟师即是渔夫)

  唐·李商隐《江东》:“惊鱼拨剌燕翩翾,独自江东上钓船。

  今日春光太漂荡,谢家轻絮沈郎钱。”

  宋·黄庭坚《望江东》:“江水西头隔烟树。

  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

  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

  又还是、秋将暮。”

  宋·李冠《六州歌头·项羽庙》:“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鞭寰宇,驱龙虎,

  扫橇枪,斩长鲸。血染中原战,视余耳,皆鹰犬,平祸乱,归炎汉,势奔倾。

  兵散月明,风急旌旗乱,刁斗三更。共虞姬相对,泣听楚歌声,玉帐魂惊,泪盈盈。

  念花无主,凝愁苦,挥雪刃,掩泉扃。时不利,骓不逝,困阴陵,叱追兵。呜咽

  摧天地,望归路,忍偷生!功盖世,何处见遗灵?江静水寒烟冷,波纹细、古木

  凋零。遣行人到此,追念益伤情。胜负难凭。”

  这些千古佳作,令人追思无限,是中华文化不竭的源泉。

  (陈振康)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