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天下 > 正文

省市联合组建,这支战队超强!

2021

09/04

20:02

来源

紫金山新闻

分享

  南京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但在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内的患者救治工作仍在继续。

  此次疫情中,南京市公卫医疗中心累计收治包括南京、扬州、宿迁、淮安等地的确诊病例560例。为构建统一高效的指挥体系,更好统筹医疗救治力量,8月6日,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支持下,省市联合医疗队暨临时党委成立,统一调度管理19家省市医疗机构的23支医疗队、1500余名医务人员,在国家工作组医疗救治组指导下,集中全国知名专家资源,科学制定救治方案,坚持中医西医结合、专科综合结合、生理心理结合,采取“一人一策、一人一团队”,全力以赴做好医疗救治;同时,严格院内防控措施,完善驻地规范管理,坚决守牢感控底线,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作出了重大贡献。

  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内展示的省市联合医疗队部分队员签名。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摄

  8月16日起,在院患者人数不断下降,救治形势持续向好,目前在院患者55例,其中南京患者11例,省市联合医疗队将有序分批撤离。目前,南京市鼓楼医院、第一医院、儿童医院三支队伍近200人主动请战,继续与南京市第二医院共同管理病人、做好医疗救治工作,另有一支10余人的专职院感队,接替省院感专家继续做好院感防控工作。

  汇集全省力量

  形成联动一体化格局

  自7月20日禄口机场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江苏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共战疫情。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在国家工作组专家、省医疗救治专家组指导下,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充分发挥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作用,集中收治全省患者。为构建统一高效的指挥体系,统筹做好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的医疗救治和院感防控等工作,更好地协调省市医疗救治力量,8月6日,经省处置南京禄口机场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批准,省市联合医疗队暨临时党委成立。

  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南报融媒体记者 程晓 供图

  在国家工作组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统筹各方力量,全省医疗救治力量、全省各类医疗专家(包括国家专家组)汇集南京市公卫中心,形成了国家工作组、省市医疗队、属地党委政府、省市卫健部门联合抗疫、联合救治的大格局,探索了在此模式下医疗队伍管理新模式。

  省市联合医疗队由来自19家省市级医疗机构的23支医疗队、超1500名医务人员组成,在国家工作组医疗救治组、省卫健委、省医疗救治专家组指导下,开展医疗救治、院感防控等各项工作。

  为建强战斗堡垒,联合医疗队迅速构建高效管理体系与制度。联合医疗队和南京市二院管理团队重新编组,建立扁平化管理体系,成立六个管理部门,即综合协调办公室、联合医务处、联合护理部、联合感控部、监察督查室和联合保障部。每天召开早交班例会、总领队例会、联合医疗队-南京市二院联席会议等,聚焦主要矛盾,提高工作效能。省市联合医疗队严格执行国家新冠肺炎疫情处置方案,加强驻地医护人员统一管理,落细落实医疗救治相关举措,固化强化院感防控要求,梳理防范系统性风险,形成了医疗救治、院感防控、属地支持保障的一体化运行机制,有力支持了本次医疗救治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

  中西医结合

  多学科介入,“一人一策”救治

  统一力量的科学调配,形成了此次医疗救治的合力。

  省市联合医疗队集中全国知名专家资源,科学制定医疗救治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一人一策、一人一团队”,并组建院内、院外联合会诊队伍,协助各医疗队开展工作。此外,联合医疗队充分发挥呼吸、感染、儿科等专业团队作用,中医西医结合、专科综合结合、生理心理结合,形成“多学科介入、多兵种作战”的合力。

  在江苏省中医院医疗队整建制接管的C2-1病区,患者呈现出平均年龄较大、基础病较多、心理情绪波动大等特点。虽然医疗工作繁重,但大家的工作有条不紊。陈明祺主治中医师所在的医疗小组负责9位患者,除了按照整体要求做好医疗工作外,他们还单独制作了“9人定制医疗本”,将小组内患者的病情做了更细致的细项记录和表格化管理,这一工作方法更在全病区进行了推广。“之前看武汉抗疫时中医药发挥了很大作用,我们都想试试!”病区里的患者每天最期待的就是医生查房。每天查房,医生们都要为患者看舌苔、把脉,根据《新冠诊疗方案》第八版诊疗指南为患者开出“一人一方”的中药方。

  省市联合医疗队充分遵循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原则,尝试多种中医特色疗法。江苏省中医院 供图

  除了内服中药外,中医外治法也在C2-1病区被广泛应用。70多岁的孙奶奶入院后出现了呕吐的症状,什么都吃不下。医生为其安排了腹部B超和CT等相关消化道检查,提示其并没有器质性疾病,考虑还是新冠肺炎引起的并发症。经过省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朱佳教授的诊治以及呼吸科魏瑜主任中医师实施的20分钟左右的中医针灸治疗,老人家的症状终于得到了缓解。

  省市联合医疗队充分遵循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原则,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口服中药祛除病毒,改善症状,后期中药调理促进康复。同时,除应用口服中药外,针对一些并发症状,医疗队员还尝试多种中医特色疗法,比如针灸、穴位按摩、中医养生操锻炼等,这些都为患者带来了实际的效果。目前在院患者还剩下55例,其中南京患者11例,同时实现患者“零病亡”。

  克服重重困难

  医者仁心冲锋最前线

  在院患者人数不断下降,救治形势持续向好,但在公卫中心,一封封来自各医疗队的“我是党员我留下!”的请战书递交了上来。

  “我是党员我留下!”的请战。江苏省人民医院供图

  “其实,连续战斗了一个多月,每天6个班次,说完全不疲劳是假的,但我们的队伍中不管是党员也好、非党员也罢,都选择继续坚守战斗。”江苏省人民医院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王永红回忆,在前线战斗的过程中,队员们都是医疗点和驻地两点一线,隔离在前方暂时不能回去,“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克服了重重困难,也有家里亲人生病甚至去世也回不去的。但是只要是说要战斗、坚守,大家都无二话,表示要战斗到病人全部出院的那一天。”

  省市联合队中,也有着00后的青春力量。江苏省人民医院供图

  南京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曹科自从奔赴公卫中心抗疫一线开始,就像是上满了发条的陀螺,一刻也未停歇。为了帮助接管病区内的张奶奶缓解相思之苦,曹科想方设法帮助她与两岁的小孙子在云端相见。在祖孙二人的欢声笑语之后,他这才想起自己也已经很久没见到2岁的儿子了。

  南京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曹科在病房。鼓楼医院 供图

  汪晶莹和叶明灯是今年5月份刚刚结婚的小夫妻,同在南京市第二医院药学部工作。虽然心疼妻子一线辛苦,但是叶明灯仍旧送妻子走上了抗疫一线。汪晶莹更是丝毫没有犹豫,带着前不久结婚用的大红色行李箱,装满对爱人的思念奔赴战场。

  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住院中医师束洋,每天笑容满面,病区里很少有人知道,在笑容的背后束洋深藏着对家中老人的着急和牵挂。就在近期,他的岳母不幸查出脑瘤,刚接受了手术治疗。虽然心有牵挂,但他深知作为一名医生面对疫情“使命在肩”,在妻子的支持下投入抗疫工作中。

  克服自身困难,从医疗救治、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充分考虑患者需求,省市联合医疗队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

  省市联合医疗队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尽力满足儿童患者多样化需求。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 供图

  针对聚集性发病的家庭设置“家庭病房”,对病患实行“点餐制”,保证营养,促进康复;配备专业心理医师,通过心理查房、巡诊,为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干预。在符合院感防控要求下,尽力满足儿童多样化需求,设立儿童病区、组建“轮值妈妈”团队。截至8月31日,院区共收治14岁以下儿童患者46人,其中年龄最小的仅4个月,均在医护人员的呵护下得到细心、精心的救治。

  接棒筑起堡垒

  公卫中心坚守最后一公里

  随着省市联合医疗队将有序分批撤离,南京市第二医院完成交接,将继续坚守在抗疫的最后一公里。对于这最后一公里之战,大家都充满信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被指定为省、市定点收治医院,一年多来,实现了“患者零病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的阶段性目标。从本轮疫情暴发以来,南京市二院在医疗救治、院感防控、后勤保障等各领域都牢牢守住“生命线”的安全运行。

  8月5日,禄口国际机场新冠肺炎疫情首批6名患者达到出院标准,从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院区(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正式出院。通讯员 魏琳玲 南报融媒体记者 徐琦摄

  7月23-24日,南京市公卫医疗中心按照国家工作组的要求24小时内紧急腾空汤山院区,安全转移了600多名患者,紧急协调了防护服、护目镜、口罩等防疫物资,4天到位经鼻高流量呼吸治疗仪、PICCO 检测仪、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等救治设备设施。仅用6天时间,就完成了南京市公卫医疗中心3个区域、94张床位的高流量氧气供应管道改造,及时保障了新冠患者的医疗救治。

  严格守牢感控底线,除了做好全员核酸采集检测及健康监测,更通过全员有培训、全程可追溯、全过程有监督、全天候有预警、全场所有监测落细落实院感防控各项措施。在后勤保障方面,南京市二院统筹协调省市医疗队医务人员驻地酒店管理,做好患者及工作人员的餐饮等生活服务,保障供应防护及应急、救治物资,保障医院动力、设备、水电、消防、信息化等正常运行。

  “我院全面接管后,一定充分借鉴国家工作组和省市医疗队好的经验做法,做好人员物资安排,保证阵地不失,做好医疗救治和院感防控,打好收官之战。”南京市第二医院院长易永祥说。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婕妤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