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生资讯 > 正文

无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超四成 “全民健身”再次成热搜关键字

2021

08/10

08:57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国务院日前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就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作出部署。

  东京奥运会闭幕,无锡健儿陆续踏上了回家之路。在17天的时间里,他们奋力拼搏的精神让不少市民也步入了运动者的行列,“全民健身”再次成了热搜关键字。

  国务院日前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就促进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提出了目标和计划,对此,无锡正积极部署,力争交出满意答卷。记者昨天了解到,据统计,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超过42%,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5.7%。

  品牌赛事燃起全民健身热情

  此次,江苏省共有37名运动员入选东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人数为参加境外奥运会最多的一次。共有12名无锡体育代表入选,包括5名无锡运动员、4名省市联办运动员以及3名无锡教练员。最终,首次参加奥运会马术三项团体赛的中国队获得第九名,无锡马术运动员包英凤和孙华东顺利完赛;省市联办体操队尤浩获得体操男子吊环亚军,参加全部6个单项比赛的孙炜获得男子个人全能第四名……

  “无锡健儿,了不起!”“骑马好帅啊,我也要去学。”“击剑一直是我想尝试的。”……不难发现,运动健儿在奥运赛场的表现,燃起了不少市民的运动热情。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虽然因疫情原因,体育场馆暂停营业,但咨询电话一直不断,位于新体的某击剑馆负责人告诉记者,最近不少人想报名学习击剑,理由都是看了奥运会比赛。

  品牌赛事成为促进全民健身的另一个关键渠道,发挥了大型赛事促进消费、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独特作用。2020锡马作为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国内首个恢复的万人规模马拉松赛事,获央视体育频道全程直播,共吸引36.4万人观赛及旅游休闲,拉动相关服务业消费1.98亿元,较上年增长10%。“爱上无锡,爱上跑步”一度成为各地跑友的口头禅。无锡还成功举办了全国跆拳道锦标赛,市体育局被中国跆拳道协会授予“备战保障突出贡献奖”。

  体教结合培养优秀后备人才

  纵观“十三五”期间,无锡竞技体育成绩可圈可点,无锡运动员共获世界冠军22个、全国冠军224个、其他国际大赛冠军19个。为填补部分项目的奥运金牌的空缺,“十三五”期间便已开始谋篇布局——出台“632”工程计划,“十四五”期间还将不断优化项目布局。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无锡,乒乓球、羽毛球、射击、跆拳道、体操等传统项目,具有一定优势并持续发力;田径、游泳、水上项目,无锡曾是“金牌大户”,第十四届全运会上,阮莉俪摘得跳水U14组比赛女子双人跳台项目第一名,让这个项目的运动员重拾了信心。

  青少年积极参与健身运动,也与全民健身的理念不谋而合。“无锡在体教结合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走在了全国前列!”这是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杨宁在无锡市体育运动学校听取体教结合汇报后,对无锡的夸赞。记者获悉,为推广多元化办队模式,体育、教育部门在集训和教育方面各司其职,共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全市有21所普通中小学校承办市业余训练队伍,市北高中开设全市首个高中阶段体教融合班。鼓励各类体育俱乐部竞争办队,帆船、马术、滑板等6个业余训练项目率先实施社会化办队改革。据介绍,目前各市(县)区拥有体育传统特色项目5个以上,并全部完成621特色项目布局;全市289所中小学校被评为市级以上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占学校数的70%。

  “10分钟体育健身圈”提档升级

  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上,无锡在全省名列前茅,截至目前人数比例超过42%,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5.7%。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接下去的三年计划中,这些数字将继续提高。

  如何让全民参与健身,答案无疑是营造健身氛围。所以在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方面,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在2020年年底,无锡已有新建改建体育公园20个,建成彩色健身步道100公里、足球场20片,主城区新建更新公共健身器材设施300余件(套),全市新增公共体育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在为民办实事项目中,5公里环尚贤河彩色步道竣工,与2019年投入使用的贡湖湾彩虹步道相呼应,进一步提高无锡马拉松赛道颜值。市奥体中心建设已纳入2021年无锡市重大建设项目计划。

  今年,在“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中,全市多处将新增体育公园、健身步道、更新健身路径,围绕实现“处处可健身”,统筹利用城区闲置用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项目,预计新增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达8.6万平方米,使“10分钟体育健身圈”提档升级。

  (记者 璎珞)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