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今日看点 > 正文

【我为群众办实事】精准施策 共享芳华——看残疾人幸福生活“无锡样本”

2021

07/02

09:44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人可以有残缺的身体,但不会有残缺的生命。残疾人工作,像一缕阳光,照耀着一个个不曾遗忘的角落。近年来,无锡市滨湖区残联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残疾人保障体系、公共服务水平、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有效提供了残疾人幸福生活的“无锡样本”。

  党建引领,打造助残独有品牌

  5月16日是全国助残日,滨湖区残联把助残日变成助残月,让爱洒满五月天。5月下旬,区残联组织辖区内1200名残疾人游览了古运河,瞻仰沿途的红色印迹,了解红色历史。“这样的活动,让我们的身体得到放松,心灵受到洗礼,非常有意义,也让我们更感恩党带来的幸福生活。”家住荣巷街道龙山社区桃源人家的陶玉贤感慨,区残联把党的惠民政策落到了实处,而且做出了温度,让人感受到了用心。自开展党史学习以来,滨湖区残联积极参与并希望通过学习党史、践行初心,将学习与实践结合,真正为残疾人多办事、办实事。通过助残月一系列服务和活动的开展,滨湖区助残、护残的氛围更加浓厚,也让残疾人身残志坚、刻苦奋斗的精神进一步凸显。

  残疾人事业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残联主体要做的就是推动残疾人得到最实在的帮助,把党的温暖送到残疾人身边。事实上,不仅仅是助残月,滨湖区残联将助残事业落实到了每一天,不断探索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新路子新方法,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真正做到党建和业务同谋划同部署同开展,挖掘符合残疾人个性需求的多样化、专业化、特色化助残服务模式。

  当前,滨湖区残联积极探索不同类型党支部、不同社会机构联建共享的新模式、新内涵,构建起“一元多核、牵手共建”工作机制,带动无锡市纪委、区委组织部、区审计局、无锡市第二中医医院等34个单位、机构党组织成为共建联盟。关联红色基因,整合社会资源,旨在为残疾人提供更好的共享服务。通过“联姻”区教育局,滨湖在全省首创校园志愿团队全面结对残疾人之家,每月在残疾人之家开展一次师生与残疾人的“阳光使者”助残交流互动;依托医疗机构,与市第二中医医院签订康复服务协议,建立“送康上门”品牌,为全区残疾人之家上门提供专业医疗服务,受惠群体超500人。据悉,在残疾人之家属地社区党组织结对建立“党员助残先锋岗”基础上,滨湖区残联打造有组织、有计划、有标识、有活动、有成效“五有”常态化党建助残品牌,目前已因地制宜建成10个基层党建助残示范点,持续扩大助残聚核效应,年均为盲人、聋人、肢残人和精神、智力亲友协会服务保障24次以上,每月服务残疾人群众1000余人次。

  通过党建引领创新开路、盘活资源解决问题,滨湖区残联真正把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心理论落实到残疾人工作的点点滴滴,帮助解决了一批残疾人最急、最愁、最难、最盼的民生实事,塑造了滨湖党建为残疾人服务的特色模式和独有品牌。据悉,区残联党支部连续三年获得“年度滨湖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创新为核,助残服务勇试水补短板并进

  致力于实现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滨湖区多元创新促共融,探索出顺应潮流、转换动能、特色鲜明、前景广阔的新时代助残工作新方案,为贫困残疾人播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

  每天早上9:00,家住蠡桥社区仙蠡墩家园的胡长华在妈妈闽敏的陪伴下,一起到家门口的残疾人之家上班,他的工作是在福利车间里装取密封圈。胡长华因出生时脑缺氧,造成智力二级残疾。此前,生活起居一直需要家人的看护,自己也没有经济收入。2018年,滨湖区残联将福利企业的生产车间搬入蠡桥社区残疾人之家后,真正实现了残疾居民“家门口就业”。现在,企业和包括胡长华在内的10名残疾职工签订劳动协议,缴纳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支付工资。闽敏告诉记者,现在儿子每月扣除社保后有1660元的收入,工作地点不仅离家近,而且自己可以陪伴左右,自食其力后儿子的状态也很好。据悉,这种企业外接福利车间的做法在无锡属首创,这里接收的原本都是无法进入劳动力市场并需要家人照顾的困难残疾人,如今他们已经成为了家庭收入的贡献者。

  提高残疾人就业率,无论对残疾人个体还是社会整体发展而言都意义重大。一方面,残疾人自身有强烈的就业愿望,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服务社会实现个人价值,不仅关乎其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他们的理想和尊严所在。另一方面,国家和社会的均衡发展,需要各个群体齐头并进,让残疾人通过参加工作融入社会,分享发展成果才是真正有质量、讲公平的发展路径。为此,滨湖区残联直击残疾人就业“难点”“痛点”,构建起圆梦雁阵,帮助残友增收破难题。通过多方借力,不断创新集中就业形式。自2018年以来,滨湖区共新办福利企业3家,集中安置了90名智力、精神等就业困难残疾人实现正规就业,有效解决残疾人就业难、企业安置难的“两难”问题。辅助性就业作为残疾人就业新的增长点和就业兜底保障的集中就业形式,同样关系到残疾人本身和他们背后家庭的幸福指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滨湖区残联为残疾人量身定制了“区块化”项目,通过成立区级辅助性就业产品调配中心、发展残疾人农业合作社、开办残疾人汽车生活馆、建立企业家助残联盟等多种方式和手段,深入推进辅助性就业工作,实现残疾人增产增收和可持续发展。

  助残创新的解锁方式不单单是就业。一整套创新路径的建立,需要首先从机制体制上进行革新,布局优化顶层设计。区委常委会通过出台《无锡市滨湖区残疾人联合会改革实施方案》,系统解决了阻碍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批体制机制性障碍。同时,了解到残疾群体在教育方面的实际需求,滨湖区也做了很多创新模式的试水。在副区长徐新宇的推动下,针对目前残疾青少年职业教育薄弱的现状,滨湖区残联建成全省首个区级残疾人就业服务专业化平台,突破15-17周岁残疾青少年职业教育发展瓶颈,形成残疾学子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 “三学段” 一体化教育康复模式,与其他已成熟运营的残疾人服务载体形成无缝链接,有效帮助全区就业年龄段有就业能力、就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残疾人提振就业信心、提高就业精度。去年秋季首批招收10名15周岁残疾青少年进入区教康中心接受职业教育,解放了这批15—17周岁残疾青少年的家庭劳动力,此项工作在全省县(市、区)也属首创。短板弱项也要补上。乘着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的政策东风,滨湖区残联提议建设集残疾人就业指导服务、文体艺术培训、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残疾人权益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湖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目前该中心已被列入2021年滨湖区惠民实事项目。该项目的建成,将全面优化残疾人康复、培训、维权、文体、无障碍、辅具适配等基本公共服务载体,逐步实现残疾人 “需求链”与服务“供应链”的有机链接。

  惠残是本,精准施策不断提升幸福指数

  滨湖区区长孙海东在第三十一次助残日上强调,尊重、关爱残疾人士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政府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滨湖区残联出台的一套套助残机制、一项项惠残举措,聚焦精准施策,突出品牌质量,让助残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残疾人工作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改善,残疾人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聚焦身体康复,精准康复中的“精准”与“可适”的相关性越来越强。滨湖区残联积极推动全市首个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试点落地胡埭镇卫生院,每年通过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1208人次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门诊预约与转介服务、康复指导服务,使康复的需求与服务的提供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同时鼓励街镇资源共享,运用属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服务医疗机构,以 “残疾人之家”为据点协同推进社区康复。目前,滨湖区已建成2个省级“社区康复”示范点,5个市级“社区康复”示范点,数量全市居首。

  聚焦生活改善,让爱无“碍”,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今年44岁的陶玉贤20岁时就患上严重的类风湿性疾病,肢体一级残疾,一直与母亲共同居住。因关节变形无法正常行走,连上厕所都成了困扰她的大问题。2019年,江苏省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宜居工程启动,区残联为陶玉贤申请了无障碍改造项目,工作人员将陶玉贤家原有的木质马桶盖换成智能马桶盖,不仅解放了看护人员的双手,也保护了残疾人的自尊。“现在我有一份收入,也感觉自己和正常人一样是平等且精神富足的,让我有了向阳而生的力量。”陶玉贤发自内心地说。从滨湖区残联了解到,“有爱无碍”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宜居工程,每年常态化为45户残疾人家庭实施改造,累计改造残疾人家庭387户。为了丰富残疾人的精神生活,滨湖区残联还积极搭建各种舞台,组建合唱团、飞镖队、非洲鼓队、中国象棋队、陆地冰壶队等,让残疾人一展所长。

  目前,滨湖区已在街道、社区等基层建立了20家残疾人之家,方便残疾人往来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江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吕青长期做残疾人之家的评估工作,她告诉记者,这些基层服务点近年来提供的服务针对残疾人群体的多样性也呈现越来越多样化的特点,“以辅助性就业为主,康复、文体、心理辅导等为一体,把各种资源调动起来和服务联结,更符合残疾人需求,这就是一种精准施策的体现”。在此过程中,残疾人不仅仅是走出家门工作、康复、参加文体活动,更重要的是融入社区、社会,社交能力得到了培养,自我价值感得到提升。同时对家庭来说也得到了喘息的时间,不用整天看护,可以有更多时间就业或者做其他安排。吕青也倡导人们多用真诚与平等对待他们,让他们更好融入社会。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推动残疾人事业迈入“十四五”新阶段的开局之年。滨湖区残联理事长陈旭轮表示,将把对残疾人的关心、关爱、关注落实到具体扎实的举措上,整合专业资源,创新特色优势,提供更加贴心暖心的社会保障服务,建立更加完善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区残联将通过实施好系列惠残项目,让残疾人的生活更有尊严、更有奔头,同时充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帮助残疾人赋能增智,让更多的残疾人“无障碍”融入社会,以残疾人民生建设的滨湖品质书写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滨湖答卷。(朱洁、孙怡)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