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今日看点 > 正文

那年今日!我们永远铭记!

2021

04/23

15:11

来源

无锡观察 无锡日报 江南晚报 无锡新传媒网

分享

1949年4月23日

无锡人民在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

自己掌握了管理城市的“钥匙”

完好地保护了城市,迎来解放

 

无锡解放72周年之际

让我们——

循着时间线、行走地标点

回到无锡解放这一天

  72年前,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向江南进军。4月23日,无锡解放了。

  72年来,一代一代追梦人在时光中奔跑,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传递。

  72年来,从民生水平的全面提升,到综合实力的日渐强大,无锡也与中国一起发生着巨变。那些记忆里的老房子、老街道,在城市规划的推进中旧貌换新颜。

解放无锡

从长江边上的这场激战开始

  这些天,纪录片《渡江第一船》在央视九套首播,引起无锡市民的高度关注。因为这部片子由无锡方摄制、有无锡党史专家出镜,其中讲述的往事还跟无锡有关。纪录片拍摄了三年多,无锡人彭益民、孙玉清等组成的摄制组,从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深入江北沿线数十个县城与乡村,寻访了36位渡江支前船工及亲历者,听老人们讲述那段惊心动魄的经历,聚焦一处处红色地标,当年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阔场面越发生动而清晰。

  无锡解放纪念日前夕,无锡市档案史志馆获得了新的党史资料——《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九军军史》。其中还原了72年前,无锡解放的先声:“4月22日中午,第二、第三野战军的东、中、西3个突击集团全线突破了国民党苦心经营3个半月的长江防线。百万大军陆续横渡长江,并以排山倒海之势,向窜逃之敌展开大规模的追歼战……”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集结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500余公里战线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100多万人,同时发起进攻,强渡长江。长江水面宽阔,水情复杂,渡江的工具主要是木帆船,受风浪、潮汐等自然条件影响大。而国民党守军凭江设置防线,并且有海军、空军的支援,增加了渡江作战的组织指挥难度。

  为确保登陆一举成功,人民解放军东线渡江部队确立了“坚决顽强、有进无退”“船船突击、人人突击、随靠随登”“独立作战、主动协同”的战术思想,积极进攻,互相策应,勇往直前,船在哪里靠岸,就在哪里登陆。解放军选择了西开沙、长山西段、石牌港等处实施突破,出敌不意,直击要害。登陆时遇到敌人多次反扑,解放军指挥员都能顽强机智地制敌,部队里涌现了渡江作战模范营、先锋连、突击班排、特等射手炮手等英雄单位和个人。当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强渡长江天堑。

  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中工委和苏南地下党组织为配合大军渡江,积极策划江阴要塞起义。他们动员组织群众支援解放军,保护城市、交通和重要设施,策动江阴要塞7000多官兵带24门大炮起义,策动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林遵率40艘大小舰艇起义。江阴要塞起义将国民党军沿江防线东段撕开一个大缺口,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批渡江部队迅速从这个缺口顺利登陆,并随即扩大滩头阵地。22日,在江阴一带登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左、中、右各路第一梯队共达6万余人,国民党江阴沿江守军全线崩溃。

  23日,江阴县全境解放。无锡的“北大门”全然洞开,无锡人民盼来了解放的曙光。

  1949年 4月20日

  中共无锡工委为完整保护工厂和城市,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无锡,在顺丰德面粉厂成立工人纠察队司令部,工委副书记周晓华兼任司令,华逸民任副司令,沈仁涌任政委。

  1949年 4月21日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1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强渡长江天堑,在江阴一线迅速突破国民党江防阵地。

  1949年 4月22日

  凌晨,据守在江阴要塞的国民党7000余名官兵,在中共秘密党员的策动率领下,成功举行起义,有力地配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

  1949年 4月22日

  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直属特种兵纵队政委张凯率部进驻江阴县城,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江阴要塞区军事管制委员会。

  1949年 4月23日

  清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第29军第87师先头部队260团进驻江阴青阳镇。中午继续南下,傍晚抵达无锡北郊。

  1949年 4月23日

  中午前后,国民党无锡县军、政机构开始撤离无锡。傍晚前后,国民党无锡县县长李资、国民党无锡县警察局局长苗秀霖离开无锡城区,经南门水路向苏州方向撤逃。

  1949年 4月23日

  钱孙卿、薛明剑、李惕平、冯晓钟等以公私社团联合会召集人的名义,拟定各项临时警戒办法,命令工商自卫团立即出动,维护城区治安。

  1949年 4月23日

  23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第87师260团在未遇到任何抵抗情况下,由光复门进入无锡城,同时入城的还有第87师的259团。无锡遂告解放。

  1949年 4月24日

  第29军军长胡炳云、军政治委员张藩率军部暂驻北门外竹场巷。中国人民解放军大部队由胜利门进入无锡城区,受到人民群众夹道欢迎。

  1949年 4月24日

  无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包厚昌率先遣人员抵达无锡,晚上进驻县前街原国民党无锡县政府。

 

忆往昔

  一个背包一袋米

  ■讲述人:马瑞琴

  每当提及江阴黄山炮台,今年已92岁高龄的马瑞琴都会激动不已。当年,她是成千上万名随军渡江的老区干部中的一员。她回忆,1949年4月23日傍晚,南下工作队赶到江边,等天一黑就登小木船。“我们船上有20人左右,大多是20岁左右的女同志,每人身上一个背包,一条米袋。”马瑞琴记得,那天刚下过雨,天气阴沉,长江上能见度低,大小船只扬帆向南,都是南下工作队、解放军后勤部队在横渡。在江阴黄山脚下,工作队下船,每人手上扎条白毛巾做标记,向无锡城进发。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长江南岸的黄山上,游人络绎不绝。黄山炮台自古为军事要地,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对江阴黄山炮台进行了重点布防。解放战争后期,为突破江阴天堑,中共对江阴要塞守军开展策反工作。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渡江作战。22日凌晨,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策动下,江阴要塞黄山炮台守军成功举行起义,打开了国民党军队设于长江下游的防线,为渡江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江阴黄山炮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炮台所在地成了军事主题公园,参天树木中,长江若隐若现。这里是国内现存的颇具规模的军事遗址之一。

  不费一枪一炮的“钥匙解放”

  ■讲述人:唐伟达、魏俊达

  略知无锡历史的人大多听说过无锡城的“钥匙解放”。无锡解放纪念日前,积余实验学校七年级的历史课上,老师唐伟达带领同学们回顾了无锡解放的历史:“1949年4月,无锡解放前夕,在各级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无锡人民自己掌管了管理城市的‘钥匙’,完好地保护了城市。中国人民解放军挟渡江战役胜利之威,从光复门进城,不费一枪一炮宣告无锡解放。”说起当时的情景,通江街道年近八旬的魏俊达仍有印象:“1949年4月24日一早,我奶奶打开家门,看到马路上都是身穿淡黄色军服的解放军战士。奶奶拿出家里烧火用的稻柴给他们垫在身下,端出灶头上的热水给他们喝。”

  1949年4月23日22时左右,260团第2营一路未遇任何抵抗,经梨花庄顺利进入无锡火车站。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工商自卫团成员早已在此等候,随即带领其暂驻光复门外太平巷无锡工商自卫团第4大队部,并在工运路、汉昌路一带搜索、警戒。待后续部队到达会合后,260团指战员于23时许由光复门进入无锡城,同时入城的部队还有第87师259团。无锡人民一觉醒来,街上站岗的国民党军队换成了穿浅黄色军装的解放军,大家欢欣不已。

  光复门是见证无锡解放的重要地点之一,建于1912年4月,原址在城东北(今园通路与解放东路之间),是1908年沪宁铁路建成后,为方便火车站和城内交通往来而特别开设的,以纪念辛亥光复无锡,又称新北门。1951年,拆墙筑路时,光复门被一并拆除。而今,无锡火车站的对面,易地复建的光复门已成为无锡环城古运河的主题景观区之一“站前灯火”。梁溪区通江街道经常组织老党员带领辖区企业和学校的代表,行走运河,为其讲述光复门背后的历史。

  笑容满面迎新生

  ■讲述人:钱惕明

  常州日报社离休干部、无锡人钱惕明回忆,“记得在1949年4月中旬的一天午后,我穿过无锡城中公园(公花园),去中山路办事,刚出公园南门,就见到了动人的一幕:著名实业家荣德生稳坐在自备的人力黄包车内,满面笑容,悠然自得,还时不时地向路人挥手示意。”无锡解放前,以荣德生为代表的民族工商业者选择留守故土,迎接无锡解放。

  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无锡人民在公花园里组织了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11月25日,无锡沦陷,公花园被占领,园中芳草古树被马踏人踩。1946年,无锡县政府聘朱梦华先生致力承管修复公花园。1949年4月24日下午,无锡解放的第二天,经城区地下党、团组织发动和各社会团体联合筹备,以工人、学生为主体的各界群众2万余人在城中公园集会,人们手持彩旗,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会后举行庆祝游行。无锡解放后,无锡市人民政府接管公园,公园迎来新生。

  无锡公花园建于1905年,百余年来,一直坚持免费开放。它是无锡较早步入城市工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中国园林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近代公园,是无锡革命的圣地。如今,身为省级文保单位的公花园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利用,以“第一支部”为核心,公园内的党章学堂、红色书场、信仰之路等党史教育学习点,吸引着各界人士前来打卡。这座红色公园已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每年接待7万多人次,至今已有近90万人次来此瞻仰、学习。”无锡“第一支部”党建基地书记袁晓宁如是说。

  这些路名和解放有关

  ■讲述人:郁有满

  春日的午后,苏家弄、崇宁弄“巷长团”“团长”吴承俊像往常一样走街串巷巡查。这两条弄堂与解放东路平行,小吴每天都会一路行至解放东路,走上几个来回。一次次看着带有“解放”二字的路牌,这名“95后”社区工作人员产生了好奇:这条路,跟解放有关吗?

  无锡市档案史志馆工作人员介绍,跟无锡解放有关的地点,有前太平巷、县前街,也有解放路。1949年4月25日,在老县署前太平巷1号即原国民党无锡县地方法院所在地,挂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无锡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牌子。在县前街82号即原国民党无锡县政府所在地,挂出了“无锡市人民政府”的牌子,同时张贴出无锡市人民政府第一号布告,宣告成立无锡市人民政府。

  无锡市军管会、中共苏南区无锡市委、无锡市人民政府等人民政权机构的成立,标志着旧无锡的结束和新无锡的诞生。从此,无锡的历史翻开了全新一页。“1950年,无锡拆城筑新路,建起一条5.5公里长、约20米宽的环城马路,因解放了,这条路乃命名为‘解放路’。”无锡地方志专家郁有满如是说。

看今朝

  72年,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百姓感受最为深刻。家住崇安寺街道的韩琴珠今年87岁,在城中公园附近生活了几十年,感情很深。无锡解放那会,她在纺织厂上班,几乎没有停工,“在车间里听到好消息不断传来”。这些年,看着城市一点点变美,她的心里也美滋滋的。前不久,在晚辈们的一再坚持下,韩奶奶用上了智能手机,拍了很多公花园的照片,还拍下了老姐妹唱红歌的小视频。

  89岁的林炳耀曾是全国先进工作者。解放那年,他刚满17岁,已经离家当起了学徒。“那会儿什么都得干,给老板家洗衣、烧饭、做杂事,学手艺只能干活的间隙偷偷学一点。”新中国成立之后,林炳耀才有机会上学,他十分珍惜在灯下看书、学习的时光。现如今,生活越过越好。多年前,他从昏暗的老旧小区,搬进了明亮的电梯房,小区环境也恬静惬意。年纪大了,林炳耀行动不是很方便,前几日,在社区的组织帮助下,他和老友们一起去公园春游、赏花。“女儿陪着我,还有志愿者义工帮忙。”林炳耀很幸福。

  “吃饭、穿衣、看病都不用愁,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102岁的林宝珍老人在家门前的广场上,拿着放大镜读着报,虽然有时听不清楚声音,但是她思路还算敏捷。她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前,她家的房子是土坯墙、茅草顶,庭前院后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现在住的房子是在老房子基础上翻新的,儿子一家就住在旁边,日常照顾很方便。现在,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住得好了,心安了,我能不长寿嘛。” 林奶奶笑着说。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世界越发丰富。78岁的退休高工、“科普达人”王巨榛依稀记得解放那会,大家都兴奋地涌到街上,满街都是欢欣鼓舞的笑脸。新中国成立以来,王巨榛最为骄傲和自豪的,是国家科技的进步。“4月航天大事,‘天和’空间站核心舱就要发射了。”王巨榛时刻关注着科技动态,用文字和诗篇记录下一个个科技大事件。30多年来,王巨榛在50多个城市,做过近600场科普讲座,在报刊上发表科普文章百余篇。“通过科普的形式,不但要让更多人提高科学文化素养,而且要潜移默化地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让大家为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而自豪。”王巨榛说。

访地标

  无锡党史资源丰富,全市保存完好的革命遗迹和纪念设施达126处。近日,我市对全市红色资源进行了系统梳理,推出了10条“党史学习教育体验教学推荐线路”,内容丰富、连缀一体,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又亲切可感的革命历史画卷。

  线路一 

  无锡“第一支部”党建基地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无锡支部成立地

  故事:1923年10月,中共上海地执委兼区执委就无锡建团问题作出决定。当月,由张效良主持,在城中公园西社秘密召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无锡支部成立会。翌年初,张效良因病回宜兴休养,薛萼果任团支部书记。1925年1月,在城中公园多寿楼与九老阁的空地上,董亦湘主持召开秘密会议,正式宣布中共无锡支部成立,会上公推薛萼果为党支部书记。

  线路二

  无锡博物院革命史陈列厅

  无锡市革命烈士陵园

  故事:无锡博物院革命史陈列厅内常年展出《血与火的城市记忆——无锡革命简史》《肩负民族复兴希望的无锡人》,系统展示无锡地区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4月无锡解放的光荣革命斗争史,突出无锡革命人物为国家、民族复兴作出的杰出贡献。

  线路三

  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

  锡北革命烈士陵园

  故事:1940年8月,谭震林率领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到无锡,发展抗日武装,建立无锡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第六师师部一度驻扎于寨门村诸巷。谭震林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扩军建政”的指示,发展和巩固了抗日游击根据地。

  线路四

  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纪念馆

  锡西革命烈士陵园

  故事:1937年11月无锡沦陷前夕,一批无锡爱国青年在锡西陆区桥集中后徒步到达溧阳。此时日军紧逼,就地开展游击斗争缺乏条件,党支部遂将队伍组成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简称锡流),以孙克定为团长,吸收部分溧阳和上海的流亡青年,继续西撤,人数最多时达130余人。锡流西撤,历时一月多,行程千余里,为党保留了一大批优秀青年。

  线路五

  中共无锡工委机关旧址(公益小学)

  锡南革命烈士陵园

  故事:1947年9月,国民党反动统治已临近崩溃,但仍负隅顽抗,屯兵江南,妄图凭借长江天堑做垂死挣扎。当时荣巷镇上驻有国民党驻军,反动气势嚣张。无锡地下党继培南小学之后,又在荣巷公益小学建立了第二个隐蔽的立足点。

  线路六

  新四军江抗东进纪念馆

  锡东革命烈士陵园

  故事:江抗是指抗战初期叶飞率领的一支新四军,东进是指当年这支部队受命挺进苏南东部的行动,梅村则是当年这支部队的大本营。70多年前,叶飞司令率新四军一支劲旅,用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番号,挺进苏南东路,拉开了苏南抗战序幕。

  线路七

  江阴市革命烈士纪念馆

  江阴黄山炮台

  故事:江阴以其独特的地理和军事地位,成为渡江战役中国共两党争夺的重要关隘。1949年4月21日晚,人民解放军在长江东线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凌晨,在地下党的策动下,江阴要塞7000余官兵宣布起义。江阴黄山炮台也成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军事价值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线路八

  中共江阴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会址

  江抗祝塘纪念馆

  故事:江阴祝塘是江抗澄锡虞总办事处、江阴县委驻地。抗战期间,新四军、江抗和祝塘人民为民族的解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苏南抗战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篇章。

  线路九

  宜兴农民秋收暴动纪念碑

  宜兴党史陈列馆、宜兴烈士纪念馆

  故事:党的八七会议后,中共江苏省委召开会议,决定在宜兴首先武装暴动。1927年11月1日上午,宜兴农民暴动行动委员会领导成员按计划指挥各路农军分散隐蔽,陆续进城。12时许,中共江苏省委特派员、暴动总指挥万益在县署前中央台连发3枪,佩戴红布条的千余农军闻讯而动,手持大刀、锄耙、棍棒,一鼓作气占领县政府、公安局。第一面绣有镰刀斧头的红旗在宜兴上空飘扬,红色政权宜兴县工农委员会宣告诞生。

  线路十

  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

  张渚红色文化展示馆

  故事:宜兴太华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是抗日战争后期苏浙皖边区的抗日根据地。太华山地区留存新四军遗址、遗迹33处。2018年6月30日,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开馆,位于太华镇龙珠湖南面,全方位多角度再现了以太华山区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建设的峥嵘岁月。

 

  来源:无锡日报

  记者:韩玲 张月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