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02/11
16:27
来源
海外网
分享
摘要:中国与中东欧“17+1合作”是基于双方共同愿景打造的跨区域合作平台,在取得诸多成果的同时,也在新形势下凝聚了双方合作新共识,挖掘了合作新潜力,规划了合作新蓝图。
2月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主持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图/新华社)
2月9日,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以视频方式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主席用“17+1大于18”高度评价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取得的巨大成效。在各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背景下召开的此次峰会,表明了各国通力合作、共克时艰、共谋发展的决心,也反映出中国与中东欧17国在后疫情时代持续规划双方未来务实、开放、包容与互利性合作,进一步推动“17+1合作”机制行稳致远的积极意愿。
2012年启动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到今年已经走过9年历程。9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和中东欧17国之间发生了“17+1大于18”的化学反应,释放了巨大的合作能量,取得了丰硕成果。2012年至今,中国与中东欧17国贸易年均增速8%,是中国对外贸易增速的3倍以上,是中国与欧盟贸易增速的2倍以上;中欧班列已经覆盖大部分中东欧国家,累计开行3万多列;匈塞铁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塞尔维亚斯梅戴雷沃钢厂、克罗地亚佩列沙茨跨海大桥等一大批合作项目成果喜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研究员王莉认为,中国与中东欧“17+1合作”是基于双方共同愿景打造的跨区域合作平台,在取得诸多成果的同时,也在新形势下凝聚了双方合作新共识,挖掘了合作新潜力,规划了合作新蓝图。
中国—中东欧进一步深化经贸合作,将助力地区和世界经济复苏。受疫情影响,2020年世界各国经济均遭受不同程度冲击,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反而逆势上扬。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20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额达到1034.5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美元,与上一年度相比,增幅达8.4%。从这一系列经贸数据不难看出,双方合作所带来的巨大红利,也反映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具有旺盛生命力与强大韧性。
习近平主席在此次峰会上提出,中方计划今后5年从中东欧国家进口累计价值1700亿美元以上的商品;争取实现未来5年中国从中东欧国家的农产品进口额翻番,双方农业贸易额增长50%。王莉认为,在此次峰会期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达成35项政府间合作文件、53项商务合作文件,表明后疫情时代,双方经贸合作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相信“17+1”合作将为区域乃至欧洲地区的经济复苏助力。
中国—中东欧进一步深化抗疫合作,将推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据法新社2月5日报道,近两周时间内,拥有700万人口的塞尔维亚已为超过45万民众接种新冠疫苗,成为首个大规模接受中国疫苗的欧洲国家;匈牙利已批准并购买中国疫苗,准备从2月下旬开始给该国公民接种疫苗。习近平在此次峰会上向中东欧国家做出承诺,如果中东欧其他国家有疫苗合作需求,中方愿积极考虑。中东欧国家选择接种中国疫苗,是对中国疫苗安全性、有效性的高度肯定,而中国承诺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向中东欧国家提供疫苗,则是基于中国始终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责任担当。王莉表示,相信随着中国疫苗在更多欧洲国家投入使用,不仅有利于助推欧洲抗击疫情,而且也将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注入正能量。
中国—中东欧进一步深化人文合作,将夯实双方关系发展的社会民意基础。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人文交流不断向纵深发展。以中国和匈牙利的人文交流为例,2020年专题纪录片《友谊的见证》在匈牙利电视台播出,中匈两国人民在疫情下相互支持的感人画面被记录下来。习近平主席在此次峰会强调,双方要加强在文化、教育、旅游、体育、媒体、出版、智库、青年、地方等领域交流合作。例如,中方提出支持复旦大学在匈牙利开设校区,这是中国高校首次在中东欧国家开设校区,反映出中东欧国家希望获得中国优质的教育资源,增强对中国的了解与研究。此外,中方还呼吁加强与中东欧国家特色旅游产品联合开发和旅游人才联合培养。与9年前相比,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双向旅游交流人数增长近4倍,双方旅游合作的不断深化,将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民众之间的友好往来增添新内涵,进而为双方政治互信、经贸往来创造良好环境。
正如欧洲一句谚语所说,“一个人努力是加法,共同努力是乘法”。展望未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双方的携手合作必将发挥乘法效应,不断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走得更稳、更实、更远,进而为后疫情时代的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复苏注入更多动能。(陈洋)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