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02/04
20:46
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蒋丽英
在黄海之滨的盐阜大地上,提起“宋公堤”,无人不知。
这条建于1941年的海防大堤被作家阿英称为“苏北伟大的水利工程建设”,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北人民“阻海波于堤外、造平安于黎民”的开始,也是新四军在最困难时期造福人民的历史见证。
80年斗转星移,宋公堤岿然而立,护佑着沿海人民的生产生活。而新四军在苏北大地浴血奋战、勇于担当的“铁军”精神,一直流淌在中国人民的血液里,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驱动力。
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上的雕塑。资料图片
“红旗十月满天飞”
1939年8月30日,江苏盐城沿海发生大海啸,《阜宁县志》记载,阜宁县沿海一带方圆几十公里村庄、上万亩农田、房屋全部被毁;1940年春,海啸复来,数万人丧生。
99岁的孙维新老人是这两次大海啸的亲历者,亦是“宋公堤”的修建者之一,“1941年5月15日,宋县长带头挖了修堤的第一铲土。此后,沿海人民再也没有遭受过海啸之苦”。
老人口中的“宋县长”叫宋乃德。两次海啸发生时,他正随八路军黄克诚部东进南下,前往阜宁。
1940年10月10日这天,新四军北上先头部队与八路军第五纵队在白驹镇(位于今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胜利会师。这一天,由共产党领导的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也宣告成立,跟随黄克诚部一路南下的八路军第五纵队供给部部长宋乃德,被任命为首任县长。
得到两军会师的消息,陈毅非常激动,特地从海安乘小汽艇沿串场河至盐城慰问南下八路军。11月7日,刘少奇、黄克诚、陈毅、粟裕、叶飞等在海安东门串场河码头相聚。当晚,陈毅激动万分,即兴赋诗:“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
陈毅为会师所作七绝。资料图片
随后,为加强对华中军事斗争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当年11月17日,总指挥部在海安成立。从此,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华中地区联手抗战,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1940年寒冬的盐阜大地上,连续经历两次大海啸的沿海人民在苦难中挣扎求生。11月23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刚迁到盐城,刘少奇就接到了宋乃德递交的《关于批准修筑海堤的报告》。
针对宋乃德的报告,刘少奇说:“新政权刚刚建立,要办的事情千头万绪,但是应该先抓大事。什么是大事?凡是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小的事情也是大事。”
得到了党的支持,在1941年1月召开的阜宁县第一届参议会上,宋乃德作出“修堤全部费用不用人民负担,以盐税作抵,发行100万元公债,由政府偿还”的承诺。
1941年1月24日的《江淮日报》。资料图片
“阻海波于堤外、造平安于黎民”
就在修堤事宜紧锣密鼓地筹备之时,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新四军军部重建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到底、绝不动摇的坚强决心。
位于盐城市区的泰山庙清幽静谧。80年前,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移驻这里,泰山庙成为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
新四军纪念馆里的“铁军”小讲解员。周晨阳摄/光明图片
“砥柱江淮抗日善战,伟绩丰功永垂文献。”走进泰山庙大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陈毅、刘少奇、张云逸、赖传珠、邓子恢五位新四军主要将领的雕塑。当年,他们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着整个华中地区抗日斗争。
“新四军重建军部,是全国抗战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新四军从此独立自主地肩负起华中敌后抗战的重任。新四军不仅力量发展壮大了,而且全军的领导和指挥更加统一,更加坚强。”新四军纪念馆馆长仇金标说。
人民的安危系于心。5月15日,修筑宋公堤大堤开工,首笔到达工地的物资就是黄克诚领导的新四军第三师新购进的12万斤军粮。“这不仅仅是修筑一道海堤,而是筑起共产党部队、新政权同广大人民群众联系的坚不可摧的通道。”80年后,黄克诚的女儿黄楠回忆。
新堤坝建成后的一天晚上,海啸翻腾而至,但大堤在狂风巨浪的冲击下岿然不动,人民生命财产丝毫无损。
盐阜人民在宋公堤上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共产党领导的政府才是真正为人民谋幸福、求解放的政府。“部队到达盐城的时候(1941年)大概万把人。到离开盐城、前往东北战场的时候(1945年),整个部队加上地方部队有7万人。7万人中有将近3万人是苏北的。”黄楠说。
正是因为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新四军组建了平原铁骑团、水上鸭枪队、敌后武工队等战斗组织,建立了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对日、伪军作战2.46万余次,最多的时候迫使16万日军和23万伪军困守华中占领区而不得脱身,从而牵制了日军对正面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行动。
在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的基础上,新四军建立了地跨苏、皖、浙、豫、鄂、湘、赣等广大地区的苏中、淮南、鄂豫边、浙东等八块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达25.3万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达3400万,为赢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铁军”精神汇入新的时代内涵
盐城泰山庙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97岁的刘则先老人经常造访。1941年,17岁的刘则先加入新四军苏北文工团,正是在那一年,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
刘则先说:“我们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是比较艰苦的,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就是因为有着对共产党的一份信念,为共产党奋斗,再艰苦也是乐意的、高兴的。”
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泰山庙正殿。资料图片
重建后的新四军尽管缺衣少食、武器简陋,却凭借着“铁的信念、铁的担当、铁的作风、铁的纪律”的“铁军”精神,坚守在敌后战场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
受到父辈的精神感召,刘则先的儿子刘小清也参军入伍,并成为研究新四军历史的专家。在他看来,历经时间磨砺的“铁军”精神不仅没有褪色暗淡,反而愈加熠熠生辉,成为盐城的文化根脉。从偏居苏北内陆到对接沿海开放,从产业粗放落后到提升发展含绿量……“铁军”精神不断汇入新的时代内涵,为新时期盐城确立的“开放沿海、接轨上海,绿色转型、绿色跨越”发展路径凝聚起强大动能。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
“新时代新格局下,我们党员干部要传承和弘扬新四军‘铁军’精神,永葆昂扬的革命斗志、旺盛的工作热情和顽强的工作作风,奋发有为锐意进取,这样才能够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盐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薛万昌说。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