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教育 > 正文

从“量增”到“质优”:高校发展还有巨大潜力

2021

01/25

11:28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家门口的大学多起来了。去年,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东南大学无锡分校新校区一期工程启用;东南大学无锡分校新校区二期工程和江南大学宜兴校区均在建设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将转设更名为“无锡学院”的消息也引起市民关注。地方高校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与社会潜在创新主体,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促进地方文化发展、优化城市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提升适配度:

  高校要对标城市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近年来,无锡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而要为城市发展赋予强劲动能,高校在“量增”基础上还需对标城市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欧司朗光电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采用冠名班的合作形式。这些年来的实践效果还不错,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合作周期长有利于公司的品牌宣传并增强学生对企业的黏度。但如今学生的就业方向和选择偏多样化,很大一部分学生也会选择继续深造。”欧司朗招聘经理梁仁清表示,他们更希望未来企业可以与高校展开更多课程开发合作或联合举办实验竞赛等,使落地的学科内容及职业素养培训得到前置,缩短学生进入职场的适应期。另外,校企间可以就企业的一些技术难题开展技术研发合作项目,学生的实践水平和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能得到提升,企业在培养和筛选人才的同时也能收获新技术。

  在锡高校在助力无锡产业升级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在锡高校对学科、专业体系布局结构都作出了调整和优化,普遍增设了一些地方产业急需的新专业。但面对“十四五”时期的新发展格局,在锡高校与地方战略新兴产业的对接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无锡大力发展的集成电路、物联网、智能制造、生命科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校在校企合作、产业学院建设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产业和专业间的契合度、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还有待提升。”市政协委员、太湖学院副院长金成说。

  如何让高校与城市产业同频共振,实现共荣共生?金成建议政府设立高等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在锡高校改革创新发展,资助在锡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科学研究、国际合作、公共服务和信息平台建设等,为在锡高校国家、省级建设项目提供配套支持。“市政府可以针对地方产业结构,指导无锡高校学科专业错位发展,分类支持在锡高校建设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贴近无锡及苏南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特色学科,服务无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市政协委员、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焕明提议,建议建立不同类型的校政、校企、校研的战略联盟和合作平台,实现无锡地区政、产、学、研合作常态化。

  “高校要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助推产教融合,真正地将企业、行业需求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合作共建综合实训基地及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努力为地方产业培育更多应用型人才。”金成说。

  留住人才:

  政府、企业、高校都大有可为

  留住人才方能激发城市活力。无锡始终把人才引领发展放在战略地位,大力实施“太湖人才计划”。去年,无锡提出“无比爱才,锡望您来”的响亮口号,打造了无锡招才、引才、聚才、育才的靓丽城市名片。“作为来自无锡高等教育界的委员,我真切感受到了无锡对人才的重视。”金成说。

  想更好地留住人才,完善的保障和激励政策不可少。“政府要完善人才管理体制,修订和完善人才制度规范,着力解决如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户口落户问题等热点、难点问题,用法律保障人才合法权益。”此外,刘焕明还建议政府创新激励机制,重点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凝聚。

  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同样能够“圈”住人才。刘焕明表示,改善教学科研的硬条件,添置先进的科技含量高的设备,能够形成“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成果”的良性循环。而良好的软环境也有助于人才的舒适生活。“留住人才的同时还要强化人才资源的超前性投资,高校可以采取送出去深造和请进来培训的方式,大力培养年轻的教学科研骨干人才。另外要重视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的继续教育,特别是高新尖科技知识的再学习,使高层次人才的知识不断补充更新,以适应新的科技变革。”刘焕明说。

  “校企合作是人才储备和人才梯队建设的良好渠道。企业可以设立一些竞赛项目让学生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很多特质能得到展现,供企业参考。”梁仁清说,企业亦可以开放公司举办的各类活动,招募学生作为志愿者,以此挖掘人才。

  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助推产教融合也是在锡高校未来发展的重点所在。金成认为,高校要真正将企业、行业需求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合作共建综合实训基地及学生校外实习基地等,加快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进一步提升人才培育质量,为地方产业培育更多应用型人才。“高校要分层次建好人才队伍,适应新发展阶段、具有新发展理念、把握新发展格局,打造一支高层次人才为引领、青年英才为基础的人才团队。以此次‘太湖湾科创带’建设为契机,可以引进一批从事前沿科技创新的高层次人才。”金成还建议,政府要与在锡高校、地方企业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结合企业的产业结构特点和人才需求,一方面为企业发现优质人才提供便捷渠道,另一方面让在校学生通过这一联络机制了解企业情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能力与专业素质。”

  (杨涵)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