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12/10
10:33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近日,不少市民在前往银行办理业务时会发现在入口醒目位置多了一个绿色的标志。记者了解到,原来这是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参加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使用的存款保险标识。所有参加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会在营业网点入口处显著位置展示存款保险标识,确保进入营业网点的存款人能方便地识别。人民银行无锡市中心支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对存款人来说,通过这一标识就能更直观判断自己的存款在这家金融机构是否有保障。
存款保险标识在无锡地区已全面启用
记者从人民银行无锡市中心支行获悉,自11月28日起,无锡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正式启用存款保险标识,全市45家参加存款保险的银行在1933个网点(包括离行式自助网点)显眼位置张贴存款保险标识,便于广大储户识别。人民银行无锡市中心支行已对辖区银行机构开展了两轮巡查,确保标识启用各项工作执行到位、规范有序。除实物标识摆放外,我市部分银行还通过手机银行、自助取款机显示屏等展示存款保险电子标识,如无锡农商行将电子标识应用场景拓展至门户网站、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银行、网点电子显示屏等处。
据了解,使用存款保险标识是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存款保险标识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设计,构成要素包括存款保险形象图案、“存款保险”中英文文字、“本机构吸收的本外币存款依照《存款保险条例》受到保护”文字和“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使用”文字。
那么,存款保险标识具体是什么样的?图案主色调为绿色,寓意存款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可以促进金融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优化金融生态。图案主体为白色汉字造型“众”,寓意保护公众存款人,同时也组成大树图案,大树的三顶树冠象征存款保险的三大功能:保护存款人、差别费率和早期纠正、风险处置。当储户看到有使用存款保险标识的金融机构,就代表该行已参加存款保险,储户存款便受到国家存款保险制度的法律保障。这种直观、醒目、具有公信力的方式,有助于储户更好地识别参加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进而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存款保险其实已经运行了5年之久
人民银行无锡市中心支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存款保险制度又称存款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公众的存款提供明确的法律保障,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早在2015年就开始施行。
事实上,存款保险并非新生事物,它在80多年前就已经正式诞生,目前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据介绍,存款保险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存款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安排和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建立存款保险基金,保障社会公众利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列为深化金融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2015年3月31日,《存款保险条例》正式公布,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建立。
5年来,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实施顺利,成效初显。银行业存款格局总体保持稳定,截至2020年9月,全国中小银行存款市场份额较制度推出时上升了2.5个百分点。平稳实施基于风险的差别费率,运用市场化的经济手段“奖优罚劣”,为银行加强自身风险管理注入内在动力,促进银行审慎经营和公平竞争。可以说,存款保险,让银行更稳健,让存款更安全,让百姓更放心。
存款保险制度让我们的“钱包”更安全
人民银行无锡市中心支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一是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存款人的权益,维护金融市场和公众对我国银行体系的信心,推动形成市场化的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建立维护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二是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金融安全网,使风险早发现和少发生,增强我国金融业抵御和处置风险的能力;三是有利于强化市场纪律约束,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加快发展民营银行和中小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保驾护航。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机构所有被保险存款账户的存款本金和利息合并计算的资金数额在最高偿付限额以内的,实行全额偿付。超出最高偿付限额的部分,并不是意味着存款就没有安全保障了。从国际经验看,即使个别银行出现问题,通常是通过市场手段促成好银行收购问题银行,将问题银行的存款转移到好银行,使存款人得到充分保护。当前我国银行业经营情况良好,银行体系总体运行稳健,银行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金融安全网的效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有利于更好地保障银行业的健康稳定和存款人安全,大家的存款也会更安全。
(朱尊)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