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生资讯 > 正文

阿炳仙去七十载 东亭祖居三修揭牌 纪念活动精彩纷呈

2020

12/05

10:24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陈大春 摄

  12月4日是无锡民间音乐家阿炳去世七十周年纪念日。今年,也是阿炳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问世七十周年。昨天,“阿炳《二泉映月》问世七十周年纪念会暨东亭阿炳祖居陈列展示馆揭牌仪式”在阿炳的老家无锡东亭举行。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忆阿炳,谈民乐。江苏省楹联研究会会长周游为阿炳题联:“目瞽心明,泉边每映一轮月;听松淘浪,弦上已生万缕风。”道出了我们对阿炳和阿炳音乐的怀念。

  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原名华彦钧,无锡东亭春合小泗房人,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阿炳8岁从道,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18岁时被无锡道乐界誉为演奏能手,后来,阿炳患眼疾而致双目失明,无力参加法事劳动,遂以街头卖艺为生。阿炳刻苦钻研道教音乐,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奏了270多首民间乐曲。1950年,为了抢救、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等人专程到无锡为阿炳录制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曲。同年12月4日,阿炳去世,为人间留下这六首曲子。

  纪念会上,《二泉映月》的辉煌被一一提起: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二泉映月》;1959年国庆十周年,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将《二泉映月》制成唱片,赠予国际友人;上世纪70年代,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称此曲要“跪着听”;1985年,《二泉映月》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1997年,《二泉映月》被列入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2007年,与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一同绕月……

  “对阿炳的认识不能道听途说、听信传言,要尊重史实。”“无锡需要一所阿炳艺术馆。”“阿炳是无锡的一个文化符号,对他的研究要结合中国民乐史的发展。”吴仁山、钱铁民、徐诚一、庄若江等专家纷纷发言。阿炳去世至今,人们对阿炳艺术的研究也走过了70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原始音乐的录制、整理、出版阶段;到改革开放后阿炳研究在音乐各领域全面展开;进入新世纪,阿炳研究持续化开展,除了无锡每年的纪念活动外,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成立了阿炳艺术委员会、开展“阿炳”艺术论坛、《二泉映月》音乐会等一系列活动,体现了全社会对民间艺术和民间艺人的尊重。

  延伸阅读

  无锡东亭还有一座阿炳祖居

 

东亭祖居 陶洁 摄

  提起阿炳故居,大多数人第一时间会想到崇安寺二泉映月广场旁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炳故居。其实,在阿炳的老家锡山区东亭街道春合村小泗房100号,还有一处阿炳祖居。阿炳1岁至8岁就生活在这里。小泗房是道士村,阿炳从小受到道教文化的熏陶。阿炳祖居原来的建筑在新中国成立前遭雷劈失火,仅存残垣断墙。1993年,东亭春合村村民委员会为纪念阿炳诞辰一百周年,在原址集资重建了阿炳祖居,后于2002年修缮。昨天,第三次修缮完成的阿炳祖居升级为陈列展示馆正式揭牌。

  阿炳祖居占地258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68平方米,庭院一隅为展示阿炳演奏二胡的铜质雕塑。祖居建筑为3开间平房,地面为砖瓦地,总体陈设为朴素的市镇人家生活场景,再现了上世纪中期的普通江南人家模样。正中间为起居空间,摆放了当时东亭地区常见的长台、八仙桌;西厢房为阿炳卧室,空间内有老式雕花木床和小件柜子;东厢房位置则成为展示阿炳主要艺术生平介绍,以及一些和《二泉映月》演奏有关的史料复印资料,新增加了影像展示播放环节,阿炳最出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将为来访者循环展示播放。

  据现场参与修复的设计人员介绍,修缮工作参考了研究阿炳的专家提供的资料和部分早年日本杂志的图片等史料,完全按照当地的生活痕迹进行还原复制,尽可能通过重现当时民居场景和一些老家具,原汁原味重现当时阿炳生活的情形。

  阿炳艺术的当代价值和启示

  江大人文学院音乐系副教授许恩表示,华彦钧虽出身社会底层,但自幼艺术天分极高,生活环境中音乐养分充足。阿炳在民国时期江南良好的音乐环境中生长,吸收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民间音乐,十几岁就被无锡当地人誉为“小天师”,身上储备了上千首江南民间乐曲。在学习道教音乐的同时,他还向锡剧前辈艺人袁仁仪,苏州评弹著名高手张步蟾,丝弦大王、北方著名盲艺人王殿玉,评弹艺人王琴芬等多位民间艺人学习,与江南著名丝竹高手周少梅、著名二胡大师刘天华等进行艺术交流与探讨。

  “大量的演奏曲目积累、扎实深厚的演奏技艺积淀,加之华彦钧优秀的创作天赋可以使他演奏的曲目‘随心’‘依心’。”许恩直言,这是音乐演奏、创作的最高境界。从今天的作曲技法角度看,华彦钧的演奏符合中国民族音乐即兴创作理论三大法则:偶发性、非乐谱性、表演行为与作品的同时呈现。通过研究阿炳音乐艺术的特色,可反观清末、民国时期无锡音乐的发展情况,而能培育出如此优秀的民间音乐大师,无锡的音乐生态环境值得研究。

  在许恩看来,阿炳音乐艺术发展的七十年,为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阿炳音乐艺术七十年的发展也是“活态”传承非遗的七十年,是不断推陈出新的七十年。今天,在世界的不同地区,都有可能响起阿炳的音乐,这就是对一位民间音乐家最好的纪念、对中国民乐最好的传承。

  纪念阿炳民乐演出

  昨晚,在位于解放南路的演艺剧院内,一场为纪念民间音乐家阿炳逝世七十周年的专场音乐会,在二胡低回婉转的乐曲声中拉开了序幕。无锡新生代民乐人组成的无锡民乐团演奏了阿炳的经典曲目,向一代中国民间音乐家、向家乡的民乐前辈致敬。

  阿炳存世的六首经典作品中,最让人感动的无疑是《二泉映月》。被中国“二泉迷”们喻为“二泉使者”的无锡籍著名二胡演奏家邓建栋,一直以是阿炳的故乡人而骄傲,而无锡的山水更孕育了他浓郁的二胡情结。“为什么听着《二泉映月》能流泪,不是对阿炳苦难的同情,而是被他感动,这两种眼泪是不一样的。”邓建栋告诉记者,《二泉映月》已经成为了中国音乐的符号,也是中国的文化符号,他带着这首曲子走遍了世界各地,演奏了多少遍早已无法计算。

  “作为民乐人,也是阿炳艺术的传承者,我们要继承阿炳的精神,把他的艺术发扬光大,为弘扬民族音乐事业尽自己的努力,贡献最大的力量,无愧于中国民乐之乡、中国二胡之乡的称号。”在阿炳逝世七十周年的日子,邓建栋有感而发。昨晚,在无锡民族乐团的演奏下,跌宕起伏、悲壮有力的室内乐《听松》、龙舟竞渡时欢乐情景的琵琶独奏《龙船》《二泉映月》的姊妹篇《寒春风曲》、表现了阿炳对不平人世无限感慨的《大浪淘沙》、新江南丝竹《江南美》以及经典名曲《二泉映月》又一次响起,震彻人心。

  (记者 陶洁、张月、马晟)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