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无锡新闻 > 正文

湖州:从“小事”里培育创新生态——“智汇长三角 科创太湖湾”系列报道之六

2020

11/07

11:46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湖州、无锡的主城区隔湖相望,下辖的宜兴、长兴“携手”相连。漫步在湖州街头,会看见无锡人熟悉的陆羽、李绅塑像。

  两地是这样的密切,但很长一段时间里,除了长兴、安吉农家乐的吸引,普通无锡人对它的感知又有些陌生。

  随着绿色发展观的深入人心,发生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诞生地上的变化,湖州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意义正在昭显。

  展现水的柔情和韧性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与许多历史悠久的地区一样,富裕安逸的湖州在急剧变化的时代,同样遇到了发展瓶颈的问题。

  随着区域竞争的白热化,产业转型和交通因素带来的发展滞后,曾经以丝绸产业闻名天下的湖州不但在省内的经济排位下滑,就是在环太湖城市中也落了下风,“边缘化”的压力日趋加重。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湖州人在“胆量”和“拼劲”上或许不如沿海的温州、宁波,但在谋事的精细、办事的道地上却延展出了“水”的柔情和韧性。

  近年来,一向被视为“慢慢来”的湖州,以做大经济总量为核心,已经步入了高质量赶超发展的运行轨道。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及工业企业利税和利润的增长率均大大高于浙江省的平均数字。绿色经济的后发优势开始呈现。

  去年6月,整合了湖州南太湖产业集聚区核心区主要资源,包括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全部区域,含有湖州市吴兴区环渚街道5个村、长兴县境内部分弁山山体,规划总面积225平方公里的南太湖新区正式挂牌。提出的口号是“放眼全国,面向长三角,比肩苏锡常”“让太湖不再倾斜”。可以说,这就是湖州版的“环湖科创带”。

  以换位思考解决“关键小事”

  10月21日,“首届世界青年博士南太湖论坛暨2020南太湖精英峰会”在这里举行,20余名院士和800余名来自20多个国家的青年博士、高端人才会聚一堂。

  这场被浙江媒体视为“湖州开始抢人才了”的盛会,背后是湖州市人才集团的市场化运作。湖州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丁会强表示,引进人才工作环节多、技术性强,交给市场来做应该更有活力。

  基于这样的考虑,他们“化繁为简”,将引才从繁杂的人才评价、项目评审等琐事里解放出来,让市场主体的“人才因子”充分涌流、更加活跃。将有关人才引进、落户、补贴、创业扶持等全周期服务操作汇聚到“长三角人才服务中心”,在一个窗口解决。

  人才中心交给市属企业——湖州人才集团运作是湖州人的首创,与之配套的是打造全国首个人才治理现代化、人才生态最优化融合城市目标下的“人才新政4.0版”改革。记者在“长三角人才服务中心”看到,从诺贝尔奖、图灵奖等顶尖人才,到普通应届本科生;从主导研发团队的科学家、手握绝技的高级技工,到当地急需的乡村振兴、文化、教育、卫生、规划、社会工作等各类人才,应享补贴一一对应“张榜上墙”。

  以换位思考方式,用360°视角解决人才引进及引进后的一桩桩“关键小事”,真正实现“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来湖州书写美丽人生”,既是湖州人的目标,也是湖州人的实践。

  地理信息小镇的“小而美”

  在湖州德清县莫干山国家高新区,有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地理信息小镇”,近年来以联合国地理信息大会会址的“身份”红遍了全国。

  370余家本省及北京、武汉、深圳等地地理测绘数据获取、处理、应用、服务企业聚集在此,仅仅十年的时间,这个小镇搭上了信息产业的时代快车,实现了从无到有、飞速壮大的发展。

  许多从事城市规划的官员、专家都认为,当下的经济转型往往需要有一个“由头”,或者说是一个“引爆点”,要么是一个重要的平台载体,要么是个产业链较长的大型项目。

  湖州市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陈晓博士引用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的“偶然性”理论,强调抓住机遇后政府规划和引导的重要:2010年当地谋划产业转型,策划科技新城建设,第二年“恰好”浙江省测绘局有建设一个地理产业园的设想,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将其嫁接到了德清,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资源,不断做大做强。再到2018年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在这里举行,使德清距离地理信息界“达沃斯”的目标越来越近。

  地理信息服务或许只算得上“小众产业”,但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跨界融合,或可诞生出无数新的机会。

  2019年,浙江省唯一的县域数据智能运营中心由德清县大数据局与浙江大学合作建成,在巨大的“德清城市大脑运行态势屏”上,集成了该县地理信息、企业管理、数字乡村、交通出行、城市管理、医疗卫生等所有政府数据。

  县域内任何一家企业的运营情况、农村居民帮扶老人的身体状况、城市小区垃圾收集实况欲知尽知。以应用场景、数据开放为核心,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治理、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实现社会治理的智能化,在德清已经不是未来。其案例和样板的效应不可限量。

  观点碰撞   

  朱李鸣(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

  共建环太湖科创经济圈

  长三角作为中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区域内各个城市的发展提升,目前已经到了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将更多的创新要素、创新力量集凝起来,已经成为殊途同归的选择,所以有了各种“带”“湾”“廊道”概念的提出,其核心是创新、创业生态的培育,有了这样的生态,创新才有可能形成开放的、持续的、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

  在整个长三角或环太湖区域里,各个产业集群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基因”,承续自己的传统、具有自己的个性优势,才能避免同质化竞争,走出自己的特色。以无锡和湖州比较,无锡的优势是集成电路、物联网、智能装备。湖州是绿色智能造之城,区位、商务成本、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是长三角潜力巨大、正在上升的城市。

  可以借“科创太湖湾”进行延伸,共建环太湖科创经济圈,依托太湖沿岸城市相近的人文优势,在长三角的美丽中国核心区打造面向未来的中国科创先锋区。实施上,可以先设环太湖市县长联席会议机制,以共保太湖为切入口,协商科创产业共建,争取纳入国家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工作重点之一。

  朱小泽(宜兴市发改委副主任):

  竞争中相互合作与借鉴

  在太湖湾科创带的构想中,因为宜兴与湖州在地理上的联系,很多人对此充满了想象。其实这两个城市以往的经济联系并不太多。

  近20年来,在各自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中有一些企业转移到了对方,如宜兴的琉璃瓦、矿山企业转移到了湖州,湖州的蓄电池企业转移到了宜兴。两地的主导产业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在科创带建设中,因为区位接近,资源禀赋类似,两个城市总体上会处于竞争态势,但相互间也有合作的机会,如交通的互联互通,生态保护的步调一致,产业的相互配套渗透。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各自好的做法可以相互借鉴。

  湖州在对上海、杭州溢出资源的承接上,做了很多努力,如沪苏湖高铁的开工。湖州的科创平台主要依托上海、杭州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甚至在上海设立了科创飞地,这些对宜兴都有借鉴意义。

  记者:汪自力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