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今日看点 > 正文

切换“新赛道”,塑造城市竞争硬核实力

2020

11/06

13:56

来源

无锡观察 无锡日报 江南晚报 无锡新传媒网

分享

“加快推进太湖湾科创带建设”系列报道之三

  加速拥湖发展!

  站在改革开放第二个四十年的历史新起点、无锡迈向第二个万亿的历史新阶段上,太湖湾科创带横空出世,奏响了一曲向未来进发的雄伟乐章。

  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重要性,益发凸显。创新全球化背景下,把握产业链加速重构的机遇,以超前思维布局、汇聚高端创新要素、塑造城市竞争硬核实力,成为太湖湾科创带的必然使命。

  太湖岸线108公里,这个世人眼中优美宜人的湖湾生态地,叠加上勃发的创新创业活力,会产生出怎样光芒耀眼的化学反应?值得期待。

  01

  看短板

   告别传统路径依赖找准未来新发力点 

  太湖湾科创带,无锡擘画未来发展蓝图的重要战略支点、也是撬动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布局。近90页的发展规划书背后,隐含着一座城市深刻的内省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实施数年,无锡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已然搭就。截至到2019年底,无锡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5.8%,较“十二五”期末提高了3.6个百分点,连续位居全省设区市第一。2019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显示,无锡位居第11位。

  但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需要跳出去比照,才能看得更清。这一比,比出了诸多短板。

  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新增企业数、新型研发机构数……可以看出一个地方创新创业的氛围。无锡的情况如何?

  市科技局的资料显示,近三年全省主要设区市的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看,无锡位居第三,但与前两位的差距逐渐拉大;从增幅上看,去年较2017年的增幅,排在全省第五。

  创新型企业培育这两年量质齐升,但高新技术企业总体数量不够多、增长不够快,始终是无锡的一个痛处。截至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794家,较“十二五”末增长100.2%,对标深圳,仅是其16.4%。“源头”不足是高企培育的突出问题。传统企业创新能力弱、知识产权积累少、转型升级周期长,导致存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潜力有限;同时,由于区域规划调整、土地资源供给、科技招商政策限制等因素,增量方面也欠缺力道。

  科技金融方面,就规模而言,去年全市创投管理资金达185.77亿元,不及苏州的1/6、南京的1/3,而且投向的基本以中后期项目为主。

  业界人士认为,目前无锡科创的现实问题,和长期以来对投资拉动的路径依赖有很大关联。事实上,原先“铺摊子”的增长模式已触碰到了天花板,势必要另觅新路。

  科技的力量有多大?市科技局局长孙海东提供了日本名古屋、德国斯图加特等以制造业见长的城市案例,其每平方公里的GDP分别是无锡的20倍和36倍。对于土地开发强度“达到顶峰”的无锡而言,未来的增长点和发力点在哪,答案不言自明。

  02

  聚要素

   院所-平台-人才共促产业创新融合

  在太湖湾科创带的方案中,一组数据为无锡未来发展的“黄金带”校准了目标: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0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600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000家……到2030年,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省发展领先、长三角创新示范、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哪里不足补哪里,科技赋能这一鸿篇巨著,首先便在创新要素的集聚上落笔着墨:高校院所、研发平台、人才,互相关联、密不可分。

  新吴区副区长朱晓红深知科技创新平台在“引流”上的能量。多年前一个“908”工程偶然落在太湖之滨,草蛇灰线,成就了无锡眼下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再看相邻城市,中科院和苏州的合作堪称现象级,在苏载体机构超过其在全国布局的20%,吸引各类人才4200多人。在他看来,无锡的创新要素集聚还属匮乏,亟需“补课”。

  从无锡走出的深圳研祥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志列,直指无锡的硬伤:行政级别和经济体量严重不匹配,导致国家级资源利用不足。他建议无锡对于申请在无锡设立国家级科创平台给予特别的鼓励和支持,同时激励本地的机构申请国家级平台。

  大平台有“重器”、大平台能“留人”。孙海东介绍说,太湖湾科创带上,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等领域,将实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航计划”,创建一批“国字号”“省字号”重大创新平台,推动基础研究,催生一批核心技术。

  创新资源导入的另一面,还有个如何挖掘现有“金矿”的问题。拥有全市科教资源最丰富的滨湖区,一直有种“宝剑藏匣”的感觉。区科技局局长华兆哲说,辖区的国家部属科研院所其实也有溢出,像“蛟龙号”不出无锡就能找到大多数配套生产企业,但因为科研创新及成果产业转化不足,科教资源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就缺了点默契和配合。

  伴随着科创带的出现,华兆哲明显感受到地方和院所共同表现出的积极姿态:依托702所深海空间站项目筹建“太湖实验室”,前期方案已经通过;依托56、58所的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在技术研究与产品研发方面共同探索;依托交科所的国家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自动驾驶公共道路测试环境、我国首个用于自动驾驶测试的封闭高速公路环境等项目已相继启用并对外服务。更多的“一所一策”,将在“带”里落地,推动高校院所与本地产业的创新融合。

  院所-平台-人才,创新要素犹如一颗颗“种子”,撒到肥沃的土壤,便静待成长吧。

  03

  换思维

   机制突破让科创小苗长成参天大树

  深圳经验告诉我们:科技创新的小苗要长成参天大树甚至森林,需要根植于灵活的体制机制所构建出的环境中。

  而在前不久的全市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工作会议上,有心人注意到这样一句话:建设太湖湾科创带,既要出科技成果,还要出机制成果。

  市科技局办公室主任朱华章告诉记者,无锡科技创新当下的一些问题,表面看是因为载体布局不合理,根子上却是体制机制没有理顺,阻碍了创新要素的顺畅流动。华兆哲证实了这一点。比如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滨湖区土地金贵,引进的研发项目一旦进入产业化,只能溢出到区外。没有相应的利益分成机制,会扼杀板块的招引热情。“希望能有全市层面的顶层设计,让滨湖安心做一个大孵化器”。

  科技只有插上金融的翅膀才能翱翔。但围绕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却有个“怪圈”:这个最需要天使投资扶持的群体,并不被市场资本所青睐,获得创业投资的比率明显偏低。市级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2016年开始相继设立了8支天使子基金,到去年底累计投资56个项目、投资总额2.8亿元;而深圳2018年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到目前已成立了近40支子基金,2-3年内要完成50亿元的投资。

  “不敢投”的解决,倚赖于机制的“破圈”。科创带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打造蠡湖基金小镇,构建覆盖初创、成长和成熟的科技型融资服务体系。其中,充分利用市天使投资奖励和风险补偿资金,按实际投资额和投资损失给予投资奖励和风险补偿;建立风险投资失败容错机制,推动政府股权基金投向种子期、初创期企业。

  科技创新的常态,是十个企业九个失败。这种“冒险活动”,适宜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里,让创业者和政府部门有底气、放手干。如何定义“失败”?这关乎机制更关乎思维。朱晓红提出要用“创新思维”替代“工业思维”,不能用工业投入产出的思维来简单衡量科技创新。事实上,科技创新哪是一年两年就能有成效呢?这是一个“慢炖慢煮”的活,需要耐心,需要“功成不必在我”的气度。

  见证了深圳发展的陈志列说,从1987年开始,深圳一以贯之,争取和制定了最好的政策、最好的资源,才有高新技术产业如今四大支柱之首的地位。珠玉在前,太湖湾科创带同样承载着人们的期望:规划、机制、政策方面大胆突破创新,在108公里形成经验后,带动整个环太湖湾科创带如虎添翼地发展。

  记者:钱英洁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