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07/30
09:34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降尘措施。
“停停停!超标了!这里超标了!”近日,新吴生态环境局走航车首次上路执行任务就“闻”出了浓度超标的挥发性有机物。今年以来,新吴区频频借力“黑科技”精准治理大气污染,不但积极向上争取中央环保专项资金帮助企业“升级”废气处理设施,还通过在工地上安装智慧扬尘监控设备实时监测、适时降尘,并利用先进设备和技术预报未来7天空气污染形势,在全市率先开启了大气污染防治“智慧”时代。
走航车“闻”出污染物
为实现环境监管区域无死角,给大气污染治理网格化监管提供科技支撑,从而建立起“测”“管”“罚”联动的环境监管体系,今年上半年新吴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开展大气走航监测技术建设。历时2个月,该区环境监测中心将原有大气移动监测车“升级”打造为大气走航监测车。
在首次执行任务时,走航车行进至城南路段,监测人员发现VOCs监测数据持续攀高。经过对异常点位周边排查,发现工业园区某企业非法喷漆作业,现场气味刺鼻。区环境监测中心立即通知区环境监察大队开展现场取证工作。
下阶段,该区在走航监测上还将继续通过“摸底画像-锁定问题区域-问题点位”实现精准管控。全面、快速、实时获取VOCs等因子污染,全貌定位重点污染企业及其内部重点污染源,做到“违法企业利剑高悬,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守护“新吴蓝”。
1450万元中央环保资金帮扶企业
绿点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是新吴区一家从事电子产品研发与生产制造的企业。由于该企业在电子产品喷涂过程中会产生挥发性有机物,新吴生态环境局积极鼓励带动该公司提标升级,并积极对上争取了1450万元中央环保专项资金用于废气处理设施改造。
“水洗塔已经安装到位了,今天要把管道接通!”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工业废气经过预处理后送至沸石转轮,浓缩后的废气再从管道进入RTO燃烧。原有的“水洗+活性炭吸附装置”,将被总投资2900万元的两套沸石转轮+RTO废气处理设施“替代”,能极大改善厂界下风向环境质量,同时处理效率从原有的60%提高至90%。
近年来,新吴区还坚持“环保发展一起走”的理念,通过“大手拉小手”企业环保共建项目,以“共建共享”机制带动帮扶环保管理薄弱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引导广大企业主动节能减排。125家结对的“大手”和“小手”企业中,有30家企业完成或正在进行废气提标改造,单个企业环境整治率高达100%,通过帮扶整改,企业环保现状大幅改善。
智能全方位“喷淋”降尘
除了工业废气,工地扬尘同样是污染空气质量的“帮凶”。“一旦监测到数据超标,雾炮机、塔吊喷淋以及围挡喷淋等都会自动开启。”在新吴区朗诗绿卡小镇南侧安置房施工工地入口,一块电子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PM2.5、PM10、噪音、风速、温度、湿度以及颗粒物等空气质量指标。工作人员边介绍边演示给记者看:随着各种“降尘”设备的开启,炎炎夏日里也能感受到喷雾带来的“凉意”。
新吴区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站综合科科长糜佳介绍说,这是一套安装了颗粒物传感器和气象传感器的扬尘在线监测系统,监控设备和雾炮机、塔吊喷淋以及围挡喷淋直接联动。它运用物联网技术连接扬尘监测仪、视频、喷淋等设备,变被动人工降尘为主动智慧降尘。当PM10浓度一超标,系统就会自动开启降尘设施,采取降水降尘的措施,从而减少工地扬尘的产生。新吴区今年大力推进扬尘专项整治工作,打造智慧工地。目前新吴区在建工地都已安装扬尘设备,其中与雾炮机、塔吊喷淋等联网的工地达80多个。
他表示,今年起两个部门通过对扬尘监控设备实行双认证,确保了监控数值的准确性。生态环境局会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研判,并采集降尘量进行分析,从而判定显示的数值是否精准。目前正和新吴生态环境局共同完善该系统,计划首批在21个工地试点推开。
预报未来7天空气污染形势
值得一提的是,为强化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治理,新吴区还在全市率先实施“抢夺优良天”专项行动。针对臭氧污染高发形势,基于大气数值模式和统计模式预报未来7天空气污染形势,实现分区域、分时段的精细管控。
新吴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新吴区污防攻坚办专职副主任周洁表示,近年来,高新区(新吴区)聚焦打赢蓝天保卫战,科学、创新实施大气精准治理工作,通过不断努力,无组织排放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废气治理设施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废气处理效率明显提高,探索打造出了高质量绿色发展样板。
下一步,高新区(新吴区)将继续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掀起新一轮环境提优新浪潮,以大气精准治理为重要抓手、强化环境监测监控与科技创新、加快推动工业企业废气综合治理、强化扬尘污染综合整治成效,真正解百姓难点痛点,还百姓蓝天白云,坚决守护群众看得见的蓝色幸福感。
(记者 袁晓岚/文、摄)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