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生资讯 > 正文

无锡公开招聘1182名教师 报名时间从4月13日起至4月17日止

2020

04/02

09:19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3月31日,市教育局发布了2020年无锡市区教育系统公开招聘教师公告,锡城各区以及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含代管学校)共计划招聘事业单位编制教师1182名。

  市教育局师资处负责人介绍,市教育系统公开招聘教师是全年分批招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此次招聘幼儿园教师111名,小学教师712名,初中教师241名,普通高中教师59名,职业学校教师32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16名,高校教师9名,其他教育单位2名。数据显示,今年计划招聘数比去年增加171人,增加计划数主要为小学阶段,共增加103名。此次招聘采用网络报名方式,不接受现场报名。报名时间从4月13日9时起到4月17日16时截止。值得注意的是,笔试时间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另行通知。(春贤)

  我市2020年教师招聘工作早在去年10月就启动了,此次市区教育系统招聘计划数较去年明显增加。昨日,记者调查发现,尽管近年来我市教师招聘力度不断增大,但师资短缺的问题依然存在。

  ■ 学校新建,但师资无法到位

  惠山区每年基础教育阶段新增生源约有5000人。新学校建起来了,但师资队伍不可能迅速到位。一所学校负责人坦言,他们在暑假数次摸底,不料临近开学还有学生转入,人数硬生生多了一个班,“老师分配在先,不可能再开一个班,只能把孩子分散到各班中。”我市另一生源流入地新吴区,部分学校生源过多,只能暂时分流至其他学校,让学校本就吃紧的师资更加紧张。

  义务教育阶段的女老师占比普遍较高,生育导致动态缺额让诸多校长头疼不已。学校只能靠招聘编外教师解燃眉之急。这些老师进校成了“救火员”。一位在新吴区某小学任教的代课老师坦言,在过去的一学期内,拥有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的她代过数学、体育、音乐、科学等多门课,成了学生眼中的“万能”老师。

  调查中发现,我市有学校生源在增加却多年没进新教师,导致新老教师出现断层。甚至有老师因无年轻老师可带教,职称晋升受影响。部分学校还面临着没有新人进但优秀老师流失的窘境。业内人士分析,这与教师工作繁杂、压力大,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等因素有关。

  ■ 师资缺口,一时难以缓解

  多名教育人士认为,生源暴增是导致我市师资出现缺口的主因。同时,教育向更高质量发展,提出了适度规模、标准班额等要求,进一步加剧了师资供需失调。市编办人士表示,目前全市各地区编制不均,某些区域编制饱和,但仍有地区存在有编不补、编制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会导致师资缺额一时间无法缓解。

  因怀孕生子、选科不均衡等导致师资流动性、暂时性缺额也不容忽视。基础教育阶段女教师人数占绝对优势。“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后,适龄女老师怀孕生子往往需要休假数月,岗位暂时性空缺无法填满。还有高中选科不均,已出现部分学科师资暂时紧缺。“教师岗位本就一个萝卜一个坑,请假的人一多、时间一长,学校调配就像大个子盖小被子,顾头顾不了脚。”市区一所高中负责人如是说。

  此外,非编、代课教师流动性大容易产生师资二次缺额。“因为付出与收入相差太大,有些老师因本科专业、年龄等与报考要求不符,考编无望就辞职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小学编外老师说。值得肯定的是,近年来我市努力“消化”编外教师,编外教师人数正在逐年降低。

  ■ 优质师资,补足还需统筹

  高质量补足师资,教师资源供需矛盾还需统筹安排。

  市教育局师资处负责人介绍,市直属单位在此次校招优秀毕业生时大胆出新招,对于一批部、省属高校优秀的毕业生免笔试直接进面试选拔。数据显示,此次校招44人免笔试,共签约149人,招聘结果让学校负责人很满意。

  《太湖教育人才计划实施办法》《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政策发布实施,还有我市教师发展学院建立了三级教师发展体系,都为扩大师资队伍、提升教师水平提供了强有力支持。不过教育界人士认为,在打通教师专业发展之路的同时,还需大力提升待遇和吸引力。锡城名校长沈茂德在今年省两会上呼吁,“希望班主任津贴的标准提升至每月1500元—2000元。”

  义务教育阶段师资保障的重要出路是增加编制。今年1月,我市印发了《关于完善义务教育教职工编制保障的若干意见》,在省内率先对义务教育教职工编制实行区域统筹动态调整。此举让全市教育人士满怀期待。

  另一个好消息是,市教育局高教处负责人介绍,年内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将完成“无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更名,此后学校将侧重对师范生的培育,为全市师资队伍健康发展蓄积后劲。(陈春贤)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